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扫黑除恶 > 内容

桂花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08-11 04:30:26     阅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由木樨生叶点霉引起的桂花叶枯病是桂花上普遍发生,且为害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对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物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在PDA、MA和OA等3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在PDA和MA上生长相差不大,在OA上生长相对缓慢;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4.0~7.0,最适pH值为6.0;生长适温为24~30 ℃,最适温度为26 ℃,黑暗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

关键词 桂花叶枯病;木樨生叶点霉;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 S43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153-02

桂花,木犀科、木犀属,是常绿灌木至小乔木,为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因其具有较高的观赏、药用和食用价值,因此桂花是一个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较高的园林树种[1]。目前,在合肥地区,桂花是广泛种植的绿化树种。对合肥市肥东县各地苗圃、公园、小区及行道路桂花病害调查表明,本县桂花主要病害为枯叶病、褐斑病及冠瘿病,其中最严重的是枯叶病。据笔者调查,该病主要发生在新栽植1~3年桂花叶片上,主要表现症状为病斑往往发生在叶尖或叶缘,初为褪绿淡褐色小点,渐向内扩张后为圆形或是向里扩大呈不规则块状大斑,灰褐色至红褐色,病斑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点粒状物,并常常导致叶片脱落。查阅国内对桂花叶枯病的研究报道,其病原主要为大茎点霉属(Macrophoma)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等属真菌[2-6],而在肥东地区桂花枯叶病的病原经鉴定为木樨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osmamthicola Trian.)[7]。

本文对桂花叶枯病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并对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以期为桂花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2015年1月对采至于合肥市肥东县张集苗圃的桂花叶枯病病叶进行显微鉴定,确定其病原为木樨生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叶点霉属[7]。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获得纯菌株[8]。生物学特性研究所采用方法主要参考方仲达(1998)等[3,5,8-10]。

1.2 营养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将供试菌株菌种在25 ℃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 d,于菌落国缘打取直径4 mm菌丝块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燕麦芽汁琼脂培养基(MA)、...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桂花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桂花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