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扫黑除恶 > 内容

摆渡者的声音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23 21:18:22     阅读:

【摘要】海外华人学者摆荡于东西两岸的生存状态造就了他们复杂的身份认同,双重边缘的生存感受给予了他们立足边缘挑战中心的学术立场,其跨文化批评以开阔的视野和尖锐的视角拓展了中国电影研究的新范畴。文章试图结合鲁晓鹏、周蕾和张英进三位学者的学术实践活动和他们具体的学术文本来阐明:无论是从大中华学术圈的构建还是从个体的经验的沟通上,海外华人学者都理应成为国内学界不容忽视的一个镜像。

【关键词】中国电影研究海外华人学者摆渡者

自八十年代以来,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以一种'异质性“①的冲击力,带给国内学术界以启发、反思、质疑和争论,并由此引起不同思维模式、不同观点的碰撞、对话。那么,海外华人学者的电影批评、文化批评模式和国内学者有什么同和不同?不同的根源是什么?作为国内学界,我们应该在怎样的层面或者说框架内去理解和包容这种同和不同?笔者认为,以上的问题皆起源于一种基于个体生存经验差异的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双重彼岸“的摆渡者②

海外华人学者来自两岸三地,③大多有早年在国内生活、求学的经历,④后因种种原因出国(主要在北美)求学,此后或加入外籍或以侨民的身份定居海外,他们主要在海外的学术研究机构就职(北美各大高校的东亚系或者比较文学系),从事中国问题的研究。根据斯图尔特>霍尔的表述:'散发性态度把身份认同看做是一种建构,一个永远未完成的过程””总是在建构中··身份认同是‘运动的’、‘延异的’。“⑤复杂的生活经验,多元文化的侵润,无疑给海外华人学者的身份认同带来一种模糊和复杂性。他们既不同于中国学者(这里的中国学者包括两岸三地的学者)抱持清晰明朗的本土身份,内在于鲜活的在地经验中,也不同于西方学者,拥有西方本位的优越和冷静。他们摆渡于东””西两个彼岸,体会着一种身份的尴尬和双重边缘化:对于国内的学者而言,他们往往流于理论的演绎,缺乏对在地经验的深切体察;对西方的学者而言,他们只是退居在汉学这一边缘学科的一群'他者“。⑥但有时候,缺失反倒能够转化为一种资源。西方理论学养为海外华人学者提供了批评的利器,跳脱出本土经验的喧嚣反倒获得旁观者的冷静,而内在于心的对于中华身份的记忆、反思和追寻使其更警醒于跨文化批评的权力问题。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他们自居边缘,以边缘省思、质疑中心,以此彼岸关照彼彼岸,通过往来于东方和西方,中国和海外,主体和他者.他们试图超越民族国家身份的...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摆渡者的声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摆渡者的声音.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