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主题教育 > 内容

对课程本质的一些思考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03-31 06:53:18     阅读:


  摘要: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其本质无论从哪一个方面定义都不是完善的。可以说课程是教学科目;也可以说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还可以说课程是经验与经验的获得;甚至还可以说课程即实践活动。
  关键词:课程 课程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0)04-0034-02
  
  翻开各类教育著作,几乎没有不提及课程的,但对课程的界定则是见智见仁,很难达成共识,并且在所有的教育术语中课程是用得最普遍而定义最差的一个。现如今课程研究领域中学派林立、异说纷呈,如儿童中心论课程观、学科中心论课程观、社会中心论课程观之间的冲突;课程编制的工学模式、过程模式之间的对峙等无不是起源于对课程本质内涵的不同理解。
   所以,探明课程本质问题不仅是进入课程研究领域的必要条件,同时它也是首要的课程理论问题。从历史上看,课程实践一直走在课程理论前面,但对于课程是什么(即课程本质)的追问,人们给出了教学科目说、教学活动说、学习经验说等解答,但课程究竟是什么似乎仍是一个谜,谜底若即若离,若有若无。
  1对课程本质观的分析
  1.1课程即教学科目
   从课程实践的历史来看,尽管课程一词原初主要强调的是'学程“,但它却一直是作为'学科内容“的同义语而被理解和运用的。因此,从一开始课程实践就已脱离其原始旨意,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欧洲中世纪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还是近现代的百科全书式课程、功利主义课程等无一不是把课程看作是所教授的学科,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这些课程都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科目,强调传授学科的知识体系,实质上是教程。所以很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以及师生互动对学生成长的重大影响。[1]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课程论,斯宾塞、赫胥黎等人的功利主义课程论,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课程论等无不是将课程视为学科内容。这种单一的课程观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课程研究的蓬勃开展才有所改变。但这种课程理论及其在实践领域的应用至今仍起着主导作用。
  1.2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
   在英国和北美普遍存在一种将预期结果和目标视为课程,而将内容或经验看作课程的手段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源于博比特、查特斯的课程工学,后来经泰勒的完善及莱顿斯通等人的修改,发展成至今仍占主导地位的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此外,加涅把学科...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对课程本质的一些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对课程本质的一些思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