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演讲稿 > 内容

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发展史的哲学思考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10-09 04:04:50     阅读:

【摘 要】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治疗药物,随着人们对CHF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自20世纪40年代至今,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先后提出了三种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或学说,这就是心”肾机制,心脏”周围循环机制和神经体液机制。这三种学说分别代表不同年代人们对CHF的认识,为当时治疗CHF的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治疗CHF的药物发展经历了7个时期:洋地黄期、利尿药期、血管扩张药期、新的正性肌力药期、β肾上腺受体阻断药、ACE抑制药期、醛固酮阻滞剂期。联系认识论分析治疗CHF的药物的发展史,总结经验,为今后治疗CHF药物的开发提供思维方法。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洋地黄;利尿药;β肾上腺受体阻断药;ACEI;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96-02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的收缩或(和)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低于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综合征。临床上患者表现为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肺或(和)体循环静脉瘀血的各种症状和体征。CHF是各类心脏病发展的严重阶段,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低。据统计,25~75岁成年人心力衰竭患病率约在2%-6%,其中症状性心力衰竭约占其一半[1]。目前,CHF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健康问题。随着人们对CHF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从最开始的心”肾机制,后来的心脏”周围循环机制及到现在的神经体液机制[2],CHF的治疗药物也随之在不断的出现与发展。CHF的治疗药物发展经历了7个时期:洋地黄期、利尿药期、血管扩张药期、新的正性肌力药期、β肾上腺受体阻断药、ACE抑制药期、醛固酮阻滞剂期。

1 洋地黄期

1785年英国医师Withering W首次报道洋地黄可以治疗水肿,并间接地对心脏有作用。1841年,KreysinFL 发现洋地黄对心血管有直接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自20世纪20年代,洋地黄发展成为CHF的主要治疗药物,到50年代,被称为洋地黄时代。洋地黄强心苷类药物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升高细胞内Na+水平,促进Na+-Ca2+离子交换,从而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近来,人们发现此类药物的部分药理作用与抑制心肌组织外的细胞Na+-K+-ATP酶有关,通过抑制副交感传入神经的钠钾泵,提高心脏和大血管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抑制性传入冲动的数量增加,进而使中枢神经系统下达的交感兴奋性减弱[...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发展史的哲学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发展史的哲学思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