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读后感 > 内容

人文知识分子的批判、自信与地位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24 12:03:15     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厄普代克在中国(1975-1985)“的梳理来观察外国文学领域的接受特点与方式,并由此发现译介者和研究者有很强的批判意识,主要表现在竭力让读者通过作品认识到美国社会的弊端,以及美国甚至西方社会制度的黑暗。这种批判意识源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并与人文知识分子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紧密相关。

〔关键词〕厄普代克;知识分子;批判;自信;地位

〔中图分类号〕 I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8)02-0088-04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大转型,它通过变革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带动了中国社会整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改变。与之同时,社会各阶层也进行着新的重组与定位。人文知识分子,这个曾经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群体,也陷入了被边缘化的进程。社会转型期人文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心态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已引起陶东风等诸多学者的关注与深思,但他们多从现实生活层面入手探讨。本文试从小处着眼,以厄普代克在中国为视点,考查在文学接受领域作为人文知识分子之一部分的译介研究者们发生的悄然改变。

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7-)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50年代以'兔子四部曲“①闻名文坛,之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20世纪70年代被译介到中国。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对厄普代克的译介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1975-1985年间,国内对厄普代克的译介以短篇小说为主,并且数量有限;1986-1993年间,对厄普代克中长篇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译介进入一个高峰期,先后有三个出版社翻译了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1994-2006年间,对厄普代克的译介进入了一个全面关注阶段,除小说外一些访谈录以及书评都被整篇翻译进来。伴随着译介的扩展,接受者的心态呈现出复杂的变化历程。笔者试采用管竹窥豹的方式透析接受者(人文知识分子)在1975-1985年间的大致心态及立场。

据笔者目前搜集到的资料,国内学术界首次论及厄普代克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国内学术界对厄普代克的评价还比较低,并在介绍1975和1976年美国文学总体情况时,将他的作品划归为‘反动流派和思潮一项来介绍’“[1]。

1975-1985年间直接翻译进的短篇小说有10篇,介绍性文章10余篇,研究论文8篇。其中,短篇小说都选择了能明显反映现实生活的。如在一本选集的序中,编选者如此声明自己的选择逻辑: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人文知识分子的批判、自信与地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人文知识分子的批判、自信与地位.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