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观后感 > 内容

浅析人本主义课程论流派的历史发展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03-31 06:51:52     阅读:


  [摘要]人本主义课程论又称人性中心课程论,对欧美和日本的教育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也有着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课程论流派的历史脉络分别进行梳理,并详细阐述了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理清其发展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本主义 课程论流派 历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249-02
  人本主义课程论流派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人本主义课程论又称人性中心课程论,它是在批判结构主义课程论存在的严重问题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课程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不再过分地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关注的焦点从学生的智力发展转向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该课程理论在欧美、日本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同时它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有着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笔者将分别从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对人本主义课程论这一流派的发展进行探讨。了解其历史发展趋势,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人本主义课程论流派的历史发展
  (一)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步形成时期
  在社会人士对结构课程'非人性化“的抨击和结构主义课程论者的自我反省下,人本主义课程论迅速兴起。罗杰斯在1969年所写的《学习的自由》一书中明确了其教育目的的主张。并提出了与教育目的一致的课程目标,即培养完整的人。西尔伯曼在《教室的危机》(1970年)中也指出了学校教育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日本的佐藤三郎对这一著作进行评述,说它是为70年代的'教育人本化“'人本主义教育“提拱理论框架的。1971年,布鲁纳也以教育的人本化改革为方向,对《教育过程》中阐述过的'合理的结构主义“的观点进行了自我批判。布鲁纳的自我批判,是围绕着课程对于儿童與社会的适切性展开的。学科结构课程运动的领导人福谢依也指出60年代的课程改革并不是以人的条件为中心,并作了自我批判。
  在当时社会抨击结构主义课程的背景下,人本主义课程论由于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迅速发展。在这一时期,学校的重心,从授受学问知识过渡到尊重学习者的本性与要求。社会各界也承认儿童的学习方式同成熟学者的研究活动有重大的质的差异,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相关的理论成果有:古德曼的《强制性的错误教育》(1964)、霍尔...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浅析人本主义课程论流派的历史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浅析人本主义课程论流派的历史发展.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