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个人工作总结 > 内容

导管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9-26 04:07:30     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导管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患肢肿胀疼痛减轻或消失,未出现一例致死性肺栓塞。结论:导管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通过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专科护理及健康教育,可有效减少和避免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导管接触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080-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手术、创伤、髋关节骨折、恶性肿瘤、高龄、妊娠、长期卧床是患者发生DVT常见的危险因素[1]。近年来,随着血管外科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导管溶栓术(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越来越多地应用于DVT的治疗,导管接触溶栓在提高溶栓效果的同时可降低全身药物用量,降低出血的风险,并且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2]。2010年1月-2013年1月笔者采用该方法治疗下肢DVT患者24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7~78岁,平均57.1岁;左下肢血栓18例,右下肢血栓6例;病程1~7 d;临床表现均为肢体肿胀或疼痛。所有患者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明确诊断,无溶栓禁忌证。入院后每天定时定位测量患者双下肢肢体周径,一般选择髌骨上下10 cm处测量记录,并计算周径差值。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先行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然后将溶栓导管置入血栓部位,妥善固定。经导管给予尿激酶20万U溶于50 ml生理盐水24 h持续泵入。每48 h造影观察溶栓效果,同时调节导管位置和药物用量,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溶栓的时间。同时予以低分子肝素钙4100 U皮下注射,4次/12 h。口服华法林抗凝,与低分子肝素钙重叠使用3~5 d。持续抗凝治疗3~6个月,治疗期间严密监测凝血功能,INR在2.0~2.5。

2 结果

将患肢周径、彩超结果作为观察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全组患者经治疗后,双下肢同一位置周径差值均小于1 cm,患肢胀痛症状消失。本组2例出现出血倾向,穿刺处渗血1例,尿路出血1例,经及时处...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导管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导管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