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 > 内容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9-23 04:07:05     阅读:

静脉血栓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深静脉血栓(DVT)是由于静脉血液成分不正常地在血管内聚集、凝固,阻塞管腔进而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可发展为肺动脉栓塞、甚至猝死[1]。大多数DVT形成特别是微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难被及时发现并加以防治。因此,对高危患者危险因素正确评估并提供积极的预防性治疗,能有效减少DVT形成造成的危害。本文就有关DVT形成的原因、预防和护理进行综述。

1 发病率

DVT是多因素参与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住院患者中大部分人至少具有一项以上的DVT高危因素,而这些高危险因素相互作用能进一步增加DVT发生几率。除血液系统自身病变所导致的风险外,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及既往血栓性疾病都是DVT形成的重要因素[2]。对手术患者来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与手术持续时间呈正比,1~2h的发生率为10%~20%,2~3h的发生率约为40%[3]。

2 病因

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4]。在这三种因素中,任何单个因素都不足以致病,而必须是多因素组合才导致血栓形成,如创伤、应激、制动、老年患者等,均可使下肢静脉血循环处于相对滞缓状态;静脉介入技术的运用,使DVT的发生率可达30%;肿瘤细胞本身还可以表达与分泌一些与纤溶抑制有关联的蛋白,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易于形成[5]。

3 病理生理

静脉淤血是血栓形成的基础。正常情况下静脉内皮具有抗血栓形成功能,但静脉损伤后,内皮功能紊乱可转化为血栓前状态;血流异常主要是凝血酶的激活,并通过内源性和组织因子途径激活一系列酶原的凝血过程,而抗凝血酶与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系统先后被抑制,致使凝血和纤溶失衡或者被激活的凝血状态超过了抗凝血功能,导致血栓前状态,从而引发血栓形成[6]。

4 危险因素

DVT的危险因素:包括DVT既往史、下肢静脉曲张、盆腔手术史、各种创伤、长期卧床患者、急症手术后、吸烟患者、产后1个月内、高龄等。目前认为外科手术是DVT的一个重要诱因;高胆固醇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7] 等均是DVT相关独立的危险因素;肥胖、恶性肿瘤、糖尿病、老年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等也是形成DVT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5 临床表现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一侧肢体弥漫性肿胀与疼痛,常见的体征...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