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季度工作计划 > 内容

泰勒原理和凯洛夫教学论的比较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03-31 06:52:32     阅读:

['两岸四地“课程与教学研究]
  主持人:靳玉乐
  主持人语:课程与教学以及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始终是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关注的重要问题。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分界,对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联系的角度而言,我们需要理解如何经由课程到达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富目的性和思想性;也要知道如何经过教学达成课程,使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上。课程论与教学论同样要研究上述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区别的角度而言,我们需要澄清课程论与教学论各自研究的边界和范式,从而走向理论自觉,进而走向理论的借鉴。本期三位来自香港、台湾和大陆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论述风格,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香港学者邓宗怡教授,敏锐地抓住了课程论与教学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学者论述:美国的泰勒原理和前苏联的凯洛夫教学论,通过层层深入地分析,剖析了在不同层次””政策或社会层次、程序层次和课堂层次””课程与教学如何衔接,又如何区分开来,在课程与教学的分分合合众澄清了很多理论和实践中的困惑,为创立一种建设性的课程论和教学论关系提供了明晰的前景。台湾学者周淑卿教授,以女性的敏感捕捉住了课堂层次中课程得以实现的真正本质:美感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一个理性、逻辑的过程,也是一个融合了感官知觉和情感的过程,还是一个美感经验获得的过程。这样的课程实际上无法事先规划,必须在教育教学的现场生成。当我们体悟到这一美育过程之时,就会自然地得出结论:无教学不足以成课程!课程与教学在实践面前已经变得水乳交融。大陆学者于泽元教授的论文表面上看来,与这一核心问题没有关系。他通过库恩和莫顿的范式概念,深入剖析了中国大陆地区教学论的理论范式,发现了在中国历史背景下教学理论的主流范式。他提倡以多元视角、概念澄清、实证研究等策略来超越现有教学论学科体系的构建,从而使教学论的建设逐步向课程论范式靠近。上述三篇论文,体现了三地不同的研究风格,为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新的亮色,需要深入理解和品位。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一直是中国主流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建构的基本理论框架。近年来,西方各种课程理论越来越为中国学者所理解与接受。其中,泰勒的课程理论被公认为是西方课程探究的主要范式,被誉为'西方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这两种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不...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泰勒原理和凯洛夫教学论的比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泰勒原理和凯洛夫教学论的比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