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销售工作计划 > 内容

隐性课程文献综述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03-31 06:54:57     阅读: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
  隐形课程又称隐性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对其理论的研究,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的热点之一。
  1.国外研究概述
  兴起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隐性课程“,之后逐渐传入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以及南非等国家,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在西方国家,隐性课程被当作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其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派别,主要有:
  (1)结构功能主义学派。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有杰克逊、德里本和库斯克,提出隐性课程是指规范、价值和态度的学习。'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探讨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怎样在学校结构中得到传递以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并阐明学校如何借助于隐性课程使学生接受作为社会控制基础的一套信仰、规则和禀性气质以实现其社会化,强调隐性课程的社会化功能。
  (2)现象”诠释主义学派。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有皮尔、格林妮、葛伦美特等,他们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凡能使‘自我意识’与他人在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达到无碍的沟通,进而形成共识,并使主体的意义、价值或经验不断扩大的学习经验(尤指情意方面)“。现象”诠释学者重视隐性课程在促进学生主体意识觉醒方面的积极作用,认为它具有激发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的功能。
  (3)社会批判主义学派。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有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等,他们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大多带有悲观色彩,过分强调隐性课程的消极作用。他们认为,作为班级和学校关系结构的隐性课程复制了社会阶级结构和经济结构。
  在国外,对隐性课程的研究也已形成了多种研究视角:如隐性课程的社会化研究,从隐性课程的宏观社会作用出发,认为教育的社会职能就是使学生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强调学校气氛和班级气氛的重要性,不同的气氛可能会造就不同的学生;隐性课程的社会知识学研究,主要探讨正规课程中隐含的信息,认为知识是社会组织的产物,课程内容总是带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等。
  2.国内研究概述
  我国有关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吴也显 1987年发表的《潜在课程初探》被认为是我国较早涉及隐性课程领域的一篇文章。'隐性课程“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后,日益引起教育理论界的兴趣,许多专家学者开始了'隐性课程“的研究。20年来,有关隐性课程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关于隐性课程概念界定的研究。关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隐性课程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隐性课程文献综述.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