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给中央领导信件是怎么进中南海的
'中央收发室“走下神坛
'中央领导的信函只能通过这里投递。“中南海邮政支局党支部书记王磊强调他所服务邮局的特殊性:'中南海支局仍然是为中南海提供投递服务的唯一单位。“除此之外,邮局也为中南海内工作人员提供一系列个性化的服务,比如中南海内部警卫员每年换岗离开时,这家邮局被指派协助打包、运输行李。
据王磊介绍,自1997年面向公众开放后,中南海邮政局一半的业务量都来自社会公众服务。
开放的过程并不容易。
上世纪60年代,出于安全考虑,中南海内的一些机构和住户开始往外迁。小卖部、银行,甚至国务院的一些部门都逐步迁出红墙。邮局迁出的问题,被提上了讨论议程。时任中南海邮局负责人的李振才感觉到,随着中南海机关变少,邮局的业务将会大量减少,似乎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于是,他主动提了一个方案:如果组织需要,邮政局也搬出中南海。
谈到离开红墙,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流露出眷恋的神色。他在中南海工作生活的那11年,是他人生中最开心、最自豪的时期。
上世纪60年代末,中南海邮局搬出红墙,不再归北京市邮政局直管,而由北京市邮政局西区邮局接管。作为老员工,尚元清对迁址没有特别的感觉””'邮局依然不挂牌,不对外营业,不和附近居民打交道,职员们吃饭、洗澡、参加文体活动,都在中南海里面进行··服务业务也照旧专为中央服务。上级指示:只是办公地点变,其他的关系都不变。“
中南海邮局只服务中央党政机关的状态止于1997年。那年,北京西区邮局决定,将这家特殊邮局的服务对象从中南海里扩展到普通公众。经过全面装修后,邮局所在的四合院恢复了古色古香的样貌,'中南海邮政支局“的铭牌总算被挂了出来。在府右街关门闭户近30年的中南海邮局突然一跃出现在公众视线之中。
'邮政局门口的这块铭牌很有意义。“王磊说,这是中南海邮局第一次明确地告诉外界,自己姓甚名谁,'首长和群众都是我们的顾客“。为此,邮局工作人员的人数一下多了一倍。
邮递员上岗前要经严格政审
'三四点起床、摸黑赶去20公里外的人民日报社取报纸,然后再到冶河邮电局交接邮件,十点钟前后返回邮局。“中南海邮局的元老级交通员付江海回忆,他的'公车“””辆自行车,每天都堆满了报纸和信件。单是《人民日报》就有200份,未经折叠就被分为四卷卷起,整个报卷有半米多长。老乡见到他常打趣:'嗬,比小驴子驮的还多呢。“
讲中南海邮局的历史,要追...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 或 登录会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