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内容

浅谈施瓦布的实践课程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03-31 06:53:38     阅读:


  【摘要】基于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理论,反思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得失,丰富施瓦布实践课程论在中国的理论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我国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施瓦布 实践课程理论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7-0056-02
  
  一、引 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国际化,基础教育作为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石作用更加凸显,面对物质生产高速发展而精神生产相对薄弱的时代,面临着现代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精神、道德、生态、知识压迫危机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种种困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思潮风起云涌,全球教育改革迅速发展,各国都在积极应对努力培养适应未来生活的全面发展的人。面对如此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的主要目的。
  然而,尽管新课改已经实施数年,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评价制度如何操作、落实;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课改精神;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设置问题;课程教学与教师素质之间的矛盾;学习方法、高考方案反映在教学进度方面的矛盾等。
  
  二、施瓦布实践课程论
  
  随着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施瓦布实践课程论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并极大地推动美国课程从结构课程到实践课程乃至校本课程的发展。之后,施瓦布实践课程论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也在我国教育领域引起广泛的重视,尤其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2009年主办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实践取向:对话施瓦布及芝加哥学派的传人“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锅开将进一步推动实践课程论在我国的发展。
  施瓦布所撰写的四篇里程碑式的文章,标志着施瓦布实践课程论的形成。施瓦布对泰勒的目标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他认为,课程南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组成,并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形成动态平衡的关系。这种实践模式打破了泰勒目标模式的僵化形式,将活跃的元素加入到课程中去,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教师一反在课程而前的被动地位,成为能选择、创造课程的人。'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在课程编制中起主导作用,并且在实施课程的实践中完全有权根据特定的情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课程内容予以...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浅谈施瓦布的实践课程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浅谈施瓦布的实践课程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