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 内容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相关血液学指标的研究进展及诊治策略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10-15 04:07:34     阅读: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液学指标;诊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7..02

近年来ACS(Acute Coronary Syndrome)在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治疗策略、疾病预后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业内大量研究表明全身及局部炎症增加在ACS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肌钙蛋白作为ACS诊断的支柱生物标记物广泛参与到ACS的危险分层一些常规血液学指标如RDW、hs-CRP、FIb等参与到ACS的早期风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的相关研究成为热点。

1 ACS的最新流行病学特点

近年来,我国公民的生活水平及膳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atherosclerosis)AS的相关风险因素增加,ACS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CS患者的医疗管理存在明显的地域及人群差异。在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高于其他疾患居于死亡率的首位,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医疗问题[1]。年轻人中以STEMI发病较常见[2]。

2 ACS的病理机制及危险分层

2.1 病理生理学

斑块破裂、裂隙、侵蚀、冠脉的循环功能障碍、自发的冠脉夹层等病理改变导致冠脉腔中多发血栓形成与AC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斑块侵蚀据统计约占ACS患者的1/3左右,运用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maging)的血管内成像技术观察其生物学形态特征,对ACS的病理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策略选择都有指导价值。大部分的NSTE-ACS为斑块侵蚀引起,中性粒细胞参与了病理演变过程,而巨噬细胞则参与了斑块破裂的发展从而导致多数STEMI的发生,未来或许可以借助此技术对ACS患者制订个体化的管理策略,但这仍面临实用性的挑战。病例报道[3]了一例急诊胸痛女性患者经评估患者表现及ECG的微妙变化及时诊断SCAD(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ACS的发病机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治疗策略的选择,其临床进展取决于ACS病理生理学的明确阐释。

由于大部分ACS的患者首次就诊于急诊科[4],即刻缓解缺血尤为迫切,缩短医疗接触至球囊(first medical contact FMC to B)时间成为关键一环。患者的既往病史、临床表现联合cTn、ECG及UCG检查仍是最佳的ACS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目前急诊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在检测cTnI、NT-proBNP等血清指标具有时间优势,妊娠期高血压、子痫等特殊患者中cTn水平是否升高存有争议,仍需要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2.2 危险分层

不论NSTE-ACS还是STEMI的风险评估都是贯穿入院到...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相关血液学指标的研究进展及诊治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相关血液学指标的研究进展及诊治策略.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