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 内容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2-21 04:22:53     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心脏病、心理疾患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这与环境污染、社会压力增加、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量减少等因素均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促进和守护公众健康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面临新形势时,调整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高公众健康素质至关重要。本文着重从临床护理和社会因素方面探讨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处理。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饮食结构

中图分类号:R5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7-072-02

心血管疾病通常是指动脉粥样硬化(俗称动脉硬化),高血压,脑卒中和心脏病等。具有'四高“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一多“即并发症多的特点。众所周知,心血管病是目前全世界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疾病,全球都在为战胜和攻克心血管病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抗争。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已逐渐成为我国的流行病并成为当今威胁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将导致靶器官损害,引发严重心、脑、肾等并发症。故预防与合理处理心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预防与处理措施介绍如下。

1 调节患者心理平衡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扰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①忧虑心理:患者每天愁眉不展、寡言少语,有时唉声叹气、无精打采、多愁善感,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身体呈现虚弱无力的状态;②绝望心理:由于病情加重,医疗中的特殊检查,特殊护理及周围环境的刺激。患者心理承受力低下,出现神志不安,恐惧惊慌,日常行为难以自理,依附性大,陷入困境,难以解脱,有的甚至做出后事安排;③猜疑心理:患者对周围的事情非常敏感,常把病情看得比较重,超出医护人员交代的范围。怀疑猜测医生、护士、他人隐瞒病情,把一些没有关联的事情扯到自身。生套病症。并进行无故的病情联想,导致身体怠倦、神志恍惚、身心疲惫;④拮抗心理:对自身的病情满不在乎,不相信医生的诊断,违背医嘱,尤其在病情好转后,自动放弃治疗;⑤应激心理:一方面,由于心理失衡导致行为消极,从而引发身心防御功能低下,最终使疾病加重;另一方面,应激心理可以改变人的各种生理功能,引起平衡失调导致病情发展。现在研究已认识到紧张的信息刺激先使下丘脑兴奋,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使其末梢神经刺激组织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儿...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