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领导讲话 > 内容

中国大陆地区川端文学研究综述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24 15:02:35     阅读:

摘 要: 中国大陆地区的川端康成的研究和译介始于改革开放之初,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时间。中国的川端康成文学研究大体可分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主要以社会批评学的角度分析川端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国学者力图多层次、全方位地研究这位作家并分析他的作品,并出版了研究川端康成的论著。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川端康成文学研究 新感觉派 死亡意识 佛教影响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早在1942年就曾被译为中文,但大规模译介、研究还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1978年,《外国文艺》创刊号上发表了侍桁的译作《伊豆的歌女》和刘振瀛的译作《水月》,正式拉开了川端文学在中国大规模译介的序幕。1979年9月12日至20日,在长春召开了日本文学研究会,在这次会议上提交的三十余篇论文中就有关于川端康成的文章。1981年,川端的代表作《雪国》、《古都》的中译本出版。到目前为止的30余年中,几乎所有川端的作品都有了中文译本,仅大型的多卷本文集就已出版了三套,这在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日本,川端康成的研究已成显学,在中国,研究川端康成的专著和有关论文在一些重要的外国文学研究刊物及各大学学报上接连不断。中国已成为川端康成研究的重要国度,'日本的学者和刊物就称赞我国译介和研究川端文学的成果‘居于国外,包括欧美在内的川端文学研究的第一位’“。[1]

在过去的三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大陆地区对川端康成文学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以社会批评学的角度分析川端康成作品的倾向比较突出,大多表现了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和颓废的世界观。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为第二阶段,中国的川端康成研究者逐渐摆脱了社会批评学的束缚,力图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中,甚至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这位作家、分析他的作品,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川端文学研究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在中国最初对川端康成作品的译介及其文学的评论中是将川端康成作为'新感觉派“作家来介绍的,由于川端康成于196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被当作亚洲作家成功借鉴欧美现代派文学的一个样板受到广泛关注。1978年,侍桁在《外国文艺》创刊号上对川端康成及其创作风格作了如下介绍:'川端康成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新感觉派’作家,1968年获...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中国大陆地区川端文学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国大陆地区川端文学研究综述.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