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内容

北京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12-27 00:11:08     阅读:

[摘要]文章以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及美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然后分析了北京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最后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为例,提出了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103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概念。历经三十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高职教育是国内刚刚兴起的教育模式,在职业化教育方面优于普通高等教育,但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方面明显不足。将职业化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是未来高职教育的方向。文章从美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入手,将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借鉴到北京市属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之中,并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为例,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 创新与创新型人才

1.1 创新的概念

'创新“这一概念最初出现于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熊彼得在其著作中指出,'创新“指'执行新的组合“。具体而言,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四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创新最初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纯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后来,其外延逐渐扩大,涵盖所有学科及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创新可以归纳为三方面,即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智力创新。知识创新是技术变革的基础,技术创新可以拓展知识创新,并为加速知识创新提供技术手段,智力创新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保证。[1]

1.2 创新型人才的特点

国外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已久,但是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国外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比较宽泛,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国内,尽管这种教育模式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对滞后,但是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却比较多。这些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和素质,基本可以归纳概括为三类。第一类强调独创性,第二类强调进取意识和开拓精神,第三类强调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综上所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拥有的特质。

1...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北京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北京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