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方案 > 内容

近现代翻译理论流变中的莎士比亚翻译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24 12:05:48     阅读:

[摘 要] 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和翻译研究贯穿了中国近现代100多年的翻译研究历程并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以钱钟书提出的翻译从'媒“到'化“的文本功能出发,以时间为线索,将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置于中国近现代翻译研究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研究,对经典翻译家的翻译目的和翻译风格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得出对真正的翻译过程的理解,同时对国内外翻译研究中的各种批评观点及其在中国翻译研究中的影响进行了梳理,指出研究经典文学不同时代、不同的译本有助于翻译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 莎士比亚翻译 '媒“的功能 化境 翻译理论

中国近代的翻译历程就是中国忧国忧民的民族人士推动西学救国的历史。与很多外国作品不同的是,在中国是先有莎士比亚翻译,才有了对莎士比亚的研究。而莎士比亚的被翻译、被研究和被推崇,与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所经历的种种动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思潮的转变有着深刻的关联。近现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均翻译过莎士比亚,并通过自己的翻译和翻译见解影响着中国的翻译研究的进程。

一、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传入及其翻译实践

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的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身处在伊丽莎白统治晚期和詹姆斯一世统治前期的政权更迭的时代,他亲历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并成为了文艺复兴的伟大代表,将人文主义关怀经过他的亲笔穿透了时间的隔墙,至今仍影响着世人。正是莎士比亚作品的特殊时代性对近代动荡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沙士比阿“即'Shakespeare“在出版物上的第一个汉译名字出现在1839年由林则徐主持翻译的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辑译成《四洲志》)中,1984年严复在翻译赫胥黎《天演论》的《进微》篇中写到:'词人狭斯丕尔“。孟宪强(1994)曾把中国莎学发展历程分为发轫期(1856-1920)、探索期(1921-1936)、苦头期(1936-1948)、繁荣期(1949-1965)、崛起期(1978-1988)和过渡期(1989-)。而每次莎学研究的发展都是以莎学作品的翻译为基础展开的。同时,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评论、研究与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在中国莎士比亚传播史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构成了评论、研究与演出的基础(李伟民,2004)。从文本形式上来说,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大体上经历了文言文(林纾)、白话文(田汉)、欧化语言(梁实秋),中国文学化的表达(朱生豪),诗剧(卞之琳和方...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近现代翻译理论流变中的莎士比亚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近现代翻译理论流变中的莎士比亚翻译.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