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  师德师风建设 > 内容

后真相时代的中小学师德师风舆情:问题及其应对①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2-11-24 17:10:04     阅读:

◎王薛平 徐向阳

良好的师德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良好的师德师风舆论环境是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之一。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生活,大量未经证实、充满情绪指向的似是而非的信息和新闻通过媒体在公众间广泛传播,对中小学教师的形象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有损尊师重教风尚。后真相时代的中小学师德师风舆情具有哪些特征?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该如何从舆情治理的角度应对这些不良影响?回答好这些问题,有利于在后真相时代基于中小学教师的生存际遇开展舆情治理,推进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何为后真相?牛津词典年度词汇将其解释为'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相较客观陈述事实更能影响舆论形成的情况“;
麦克唐纳在《后真相时代》中指出,'后真相“并不涉及凭空捏造,而是用不同的方式描述一个人、一起事件、一个事物或一项政策;
胡翼青认为,后真相事件的特征在于,一方面,被原有社会秩序规定的真相界定者和界定方式受到公众前所未有的质疑,另一方面,公众与真相提供者之间原本稳定的契约关系变得飘忽不定。总之,'后真相“即人们在舆论影响下对事实真相的习惯性怀疑和非理性拒绝,表现为公众对事物认知的失真化、情绪化、成见化。中小学师德师风舆情受此影响,有以下三种表征。

(一)'真相“竞争,各取所需

后真相时代,事件在舆论中往往呈现多种面向,充满主观、片面与人为加工,'标题党“'疑似“'预测“频现,经常性的新闻反转充斥于舆论场中,'独家“'原创“'首发“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虚拟的'真相“和人云亦云在公众间流传。媒体对中小学师德师风的报道也常见这样的现象,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常被'爆“出种种细节,这些信息的实际内容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全面求证,却在碎片化阅读中成为人们追捧的'真相“。

(二)情绪先行,认知模糊

当事实和真相不再被深究与珍视,个人的情绪表达便会占据上风,充斥不满的观点与言论得以突破理性束缚而在信息空间中扩散和传播。舆论生命作为人的第二生命,始终投射着真实世界的情感波动,真实世界里的弱者得以在舆论世界里表达被压抑的自我,旁观者在投射机制作用下表达的同情与激动,这些都导致了情绪逐渐遮蔽真相。当师德师风事件发生时,强势的教师(学校)与弱势的学生(家长)的对比隐喻总能引发共鸣,公众借此斥责曾经遭遇的'不公“,从而引发新一轮失控舆情。

(三)偏见泛滥...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后真相时代的中小学师德师风舆情:问题及其应对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后真相时代的中小学师德师风舆情:问题及其应对①.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