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论文 > 内容

甘肃省马铃薯束梗褐腐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08-07 04:32:32     阅读:

摘要:对甘肃省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束梗褐腐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形态特征观察与rDNAITS序列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细基束梗霉[Doratomyces stemonitis(Pers. ex Fr.) F.J. Morton & G. Smith]。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 ℃,最适pH为6, 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但以蔗糖最好,氮源以甘氨酸最适,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影响。分生孢子在5~40 ℃范围内均能萌发,最适25 ℃,最适pH为7,分生孢子萌发需液态水,湿度低于99%几乎不萌发,马铃薯汁液和葡萄糖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马铃薯束梗褐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铃薯; 细基束梗霉; 病原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 S 435.32

文献标识码: A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甘肃省最具优势的地方特色粮食作物,全省87个县(市、区)中有60多个县种植马铃薯,特别是定西有着'中国马铃薯之乡“的美称[1]。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马铃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马铃薯储藏期病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也愈加广泛和严重。甘肃省已报道的马铃薯储藏期病害有13种,主要有晚疫病、干腐病、炭疽病、丝核病、坏疽病、软腐病、疮痂病和病毒病等[26],病害发生造成大量烂薯,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商品价值,所以有效地控制马铃薯储藏期病害成为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自2009年以来,甘肃省储藏期马铃薯发生一种不常见病害,发病薯块组织变褐腐烂,并形成扁平的不规则腔室,严重影响薯块的品质。据调查,部分地区发病率高达20%~30%,而且病情逐年加重,发生面积不断扩大,给生产上马铃薯的储藏和供应带来了较严重影响,已逐渐成为甘肃省马铃薯储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关于此病害的研究,李金花[6]从采自张掖的病薯中分离到了该病菌,并对其病原进行了描述,认为是具柄细基束梗孢 (Cephalotrichum stemonitis),有文献记载该病原菌能侵染储藏期的马铃薯引起褐腐病,还能够从水稻、玉米种子中分离到,并且曾从中华绣线梅和土壤中也分离到了该菌[7]。而该病害的病原生物学特性未见研究报道,因此,笔者对马铃薯褐腐病的病原以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旨在为有效防治此病害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病薯来源

分别于2012年10月和2013年3月采自定西市安定区、张掖市肃南县、山丹县、民乐县,武威...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甘肃省马铃薯束梗褐腐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甘肃省马铃薯束梗褐腐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