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论文 > 内容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与感染途径分析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08-12 05:00:18     阅读:

摘 要:目的:口腔颌面部存在诸多有利于感染发生的解剖因素,由于软组织的弹性与可让性,各感染部位感染因子可以相互扩散,往往形成广泛性感染。为减少颌面部感染的发病率,进一步加强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防治,我们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漯河医专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颌面部感染患者79例,对其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和感染途径回顾性分析。结论:造成颌面部感染的主要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牙源性感染为感染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病原菌 感染途径

中图分类号:R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1

口腔颌面感染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致使其与其他部位感染有着感染广泛、病情急、危害大的特点,一旦发现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轻者导致临近软组织的感染,重者导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1]的发生,危机生命。我们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漯河医专附属医院收治的79名颌面部感染的病例,对病原菌和感染途径进行分析,意在为日常生活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漯河医专附属医院收治的79例颌面部感染患者,性别,男41例,女28例,年龄5-74岁,平均(41.6+2.5)岁,0-5岁组1人,6-12岁组15人,13-18岁组2人,18-65岁组47人,65-74岁组14人。所有患者资料完整、可信度高,经临床查体、细菌培养、血液生化检查、MRI等专业检查确诊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2.方法

严格遵循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常规切开引流,取适量流出液做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1%-2%的过氧化氢液反复冲洗脓腔[2],直至流出液清亮,后以盐水纱条或者碘仿纱条充分引流。次日更换引流条,保证引流通畅、低位、隐蔽。然后收集整理细菌培养结果,并对感染途径做回顾性分析。

二、结论与分析

1.结论

1.1病原菌

在79例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中,共检出菌株75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5株,占比60%,是主要的致病菌。见表-1

1.2感染途径

经过对患者详细问诊以及查体,确定牙源性感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多有深龋-牙髓炎-根尖周炎发生扩散至软组织感染,而中青年多见因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导致颌面部感染。见表-2

2.分析

2.1关于病原菌的分析

从生态动力学来看,口腔颌面部感染主要是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溶血性链球菌等引起,并且往往是多种菌群共同作用引起的混合感染,感染初期主...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与感染途径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与感染途径分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