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 内容

医学高专院校病理学专业引入“微课程”教学方法的可行性探讨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10-10 04:06:13     阅读:

摘 要:为进一步探索医高专院校病理学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在深入了解医学高专院校病理学课程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微课程“的概念和特点,对病理学教学引入'微课程“教学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旨在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方法;病理学;医学高专院校

近年来,'微课程“概念备受人们关注,对其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探讨一时成为教学设计者、一线教师讨论和研究的热点。病理学教育工作者要实现医学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改进现行的病理学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病理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内容与课时搭配不合理

病理学作为医学基础科目,开课18周,不同专业课时不同,任课教师需要在54~62学时之内完成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的讲授。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任课教师均反映教学内容与课时严重不匹配,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导致大幅删减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主要针对病理学,着重讲解各疾病的病理变化,对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转归等方面,均只能略讲。

2.医学高专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相对本科层次学生而言,医学高专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相对薄弱。医学高专院校学制为三年,第三年进入临床实习,在校学习时间仅为两年,学生不仅要完成医学基础科目及临床科目的学习,同时要完成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这就导致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大幅度缩减。因此,各专业学生接触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时间短,不能完全掌握各基础学科的基本规律及相互联系,以致在桥梁学科””病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未能对病理学内容建立成形态学认识框架。

3.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未被有效激发

传统教学中,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讲授,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则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这不利于培养医学应用型人才。在医学高专院校,病理学教学多采用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一定章节理论教学完成后,通过实验课组织学生观察大体标本及病理切片,进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知识,但与临床病理联系不密切,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情绪低,无法产生兴趣。

二、'微课程“的概念及特点

1.'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首...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医学高专院校病理学专业引入“微课程”教学方法的可行性探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医学高专院校病理学专业引入“微课程”教学方法的可行性探讨.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