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写作材料 >  财政 > 内容

“循吏”与“清流”历史之辩的政治诠释与时代意蕴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12-23 06:11:55     阅读:

摘 要:'循吏“与'清流“的历史之辩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独特现象,也是我国传统政治理性的一种表现形态。这一问题表面上是两种不同官员形象的对比,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政治理性内在张力的外显,是两种不同政治理性观念的博弈。其发生逻辑在于政治理性自身的价值性,在于价值评价的差异性。它的实质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野,其中'循吏“是工具理性的表征,'清流“是对价值理性的彰显。新时代'循吏“与'清流“历史之辩的本质启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需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执政党要实现执政能力与执政道德的统一。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廉政为先、勤政为本、善治为要,进而实现执政自觉。

关键词:'循吏“;'清流“;政治理性;善治;执政自觉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1-0102-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权力自觉的内在逻辑研究“(19YJC710051);2018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权力自觉的实现问题研究“(2018QNMK02)。

作者简介:马晓星(1987-),男,河南禹州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循吏“与'清流“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两种不同官吏形象。其中'循吏“指的是注重实干精神,但本身可能存在一定道德瑕疵的官吏;而'清流“则指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洁身自好,但实干精神欠缺的一类官吏。历史上对这两种官吏的评价不一,有的称颂'循吏“,认为其就是'清官“,是中国传统吏治的模板。有的批判'循吏“,认为其是注重结果的实用主义者,其自身道德品行存在诸多瑕疵,不符合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价值取向。对于'清流“的看法亦是如此,有学者认为其是中国传统官吏的道德楷模与标兵,是'清官“的化身,也有学者认为其流于形式,缺乏实干精神,执政能力较低。'循吏“与'清流“这一历史之辩有其内在的政治逻辑与本质,新时代对其诠释有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权力文明。

一、政治理性的张力:'循吏“与'清流“历史之辩的基本内容与发生逻辑

'循吏“与'清流“的争辩当以明朝著名改革家张居正的'宁为循吏,不做清流“吏治理念为发端。最为引人注目的案例就是张居正弃海瑞不用,而重用一些讲求实干的官员如戚继光等,其引发后人的不断思考与联想。这种争辩本质上源自政治理...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循吏”与“清流”历史之辩的政治诠释与时代意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循吏”与“清流”历史之辩的政治诠释与时代意蕴.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