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写作材料 >  会计 > 内容

《喜福会》中的创伤记忆与女性主体建构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21 03:05:37     阅读: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创伤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不仅为我们透视当代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为《喜福会》的解读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喜福会》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来源于谭恩美独特的创伤经历。作为一名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用自己不同文化语境中所特有的反思能力,通过创伤”记忆的个体叙事模式为华裔女性的疗伤和主体建构探索了一条希望之路。

关键词:创伤 记忆 叙事 身份建构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创伤理论

'创伤“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指的是身体上的损伤,后来被广泛用于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学领域。到了20世纪90年代,受多元化语境的影响,西方学界开展了对创伤的跨学科综合研究,从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学批评等诸多视角对创伤进行审视,于是就产生了历史创伤、社会创伤、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等分支学科。精神分析学意义上的'创伤“研究可以追溯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对创伤的精神分析为日后的创伤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按照弗洛伊德的定义,'‘创伤’一词实在不过是这个经验的意义,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弗洛伊德认为,人类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各种创伤,人类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创伤为代价的,可以说,创伤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然体验。而'创伤性记忆“是指生活中较为严重的事件对个体内心造成的伤害性影响,使受创个体的心理、情绪甚至生理都发生了威胁性的改变,无力建构正常的个体和集体文化身份。创伤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自然灾难的幸存者、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种族主义压迫下的少数族裔群体,往往都是创伤研究的对象。如何再现这些受创个体的创伤经历,通过文学再创作修复他们的内心创伤,引领他们走出创伤记忆,已经成为创伤文学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借助于创伤理论,探究小说《喜福会》中华裔女性的创伤记忆和她们身份建构的内在联系。

二 创伤记忆与身份焦虑

《喜福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自传性小说,其中的创伤及创伤性体验都实实在在是谭恩美和她的母亲所亲历过的,是一种真实属己的切痛。可以说,无论是在生活中抑或在小说里,创伤记忆都是谭恩美始终无法回避的现实。正如她所言:'真实比虚构更怪异。我的家族是最为奇特的一个实体。我恰巧在那里成长,结果我成...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喜福会》中的创伤记忆与女性主体建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喜福会》中的创伤记忆与女性主体建构.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