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研报告 >  调研报告点评意见 > 内容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在危害及防治对策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08-15 04:05:22     阅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在临床上常见、多发。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变异株的出现,使近年来IBD的免疫失败增多,不仅造成禽的大批死亡,还干扰其他疫苗的免疫效应,并使禽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高[1-2]。尤其是雏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失败,对养鸡业造成潜在的巨大危害。在临床实践中应对其防治有足够的重视,以切实保障养禽业的健康发展。

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在危害

1.1法氏囊

腔上囊是位于禽类泄殖腔上方的一个忙囊状结构,故称腔上囊;在300年前意大利的解剖学家H.Fabricius曾对其进行研究,故又称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其作为禽类特有的中枢免疫器官,具有为诱导B细胞分化和成熟提供场所的功能。其功能实现过程:首先来自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在法氏囊诱导分化为成熟的B细胞,然后成熟的B细胞通过淋巴和血液循环,迁移到外周淋巴器官,实现参与体液免疫。因此,一旦法氏囊器官受到损伤,B细胞的产生就会受阻,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就不能够充分发挥,最终导致免疫抑制或免疫不全。另外,法氏囊还具有作为外周淋巴器官的功能,即其可以捕捉抗原和合成某些抗体[3]。

1.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是引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体。IBDV属双股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病毒粒子直径55~60 nm,由32个壳粒组成,正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该病毒有血清I型(鸡源性毒株)和血清II型(火鸡源性毒株)2个血清型。二者之间存在较低的交叉保护,通过进行交叉中和试验,血清I型毒株又可以分为6个亚型(包括变异株)[4]。这些亚型毒株的抗原性的差异比较明显,从而造成免疫失败。仅I型对鸡有致病性,II型未发现有致病性。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强,病毒特别耐热,这是IBDV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耐酸不耐碱,耐干燥,在鸡舍内可存活122 d。

1.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危害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以亚临床形式(早期法氏囊萎缩)引起暂时或永久免疫抑制的病毒性、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天然宿主只限于鸡,2~15周龄鸡较易感,临床3~6周龄雏鸡最易感。在法氏囊已退化的成年鸡呈现隐性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传播快等特点。因此,一旦在鸡舍发现病鸡,短时间内即可在鸡舍内流行,造成鸡只全部感染该病,一般在感染后3 d开始死亡,5~7 d达到高峰,呈峰式...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在危害及防治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在危害及防治对策.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