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研报告 >  调研报告点评意见 > 内容

朱维之基督教文学翻译观研究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25 00:04:28     阅读:

摘 要:朱维之是当代文学翻译家,比较文学大师。基督教家庭背景和求学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翻译实践与学术研究,以及他对宗教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理解。从文学角度出发,朱维之发现了《耶利米哀歌》与屈原《九歌》之间的'文学姻缘“。基于二者间的相似,并以前人'以诗译诗“的历史为鉴,朱维之运用翻译再创造策略,用九歌体翻译哀歌,成功再现了哀歌的风格、内容及其中所含诗歌意象,很好地传达了哀歌的文学价值。基于此,朱维之的译本相对《圣经》中文和合本及李荣芳的骚体哀歌都有着优越之处。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揭示了朱维之的翻译思想和审美翻译观。

关键词:朱维之 基督教文学翻译 耶利米哀歌 九歌体

一、引言

《圣经》的汉译始自盛唐(635年),到1992年出版统一的现代中文版《圣经新译本》,断断续续持续了近14个世纪。《圣经》的汉译伴随着基督教入华的全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盛唐时期,景教徒对《圣经》汉译,这一时期主要是由聂斯脱利派(the Nestorians)主教阿罗本(Alopenzz)主持翻译,由外国传教士口译货译出初稿,再由中国学者笔授或修订。唐朝的《圣经》译本被后人称为'景教本“[1](P16~17)。第二阶段,明末清初,利玛窦等身为耶稣会士的汉学家对《圣经》的汉译,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主要由传教士来承担,但得到中国学者的积极参与与协助,如翻译家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孙元化等士大夫不仅接受天主教洗礼,领了教名,还亲自参加中国天主教会的'嘉定会议“,讨论《圣经》的翻译问题[2](P26)。以《圣经》翻译为契机的基督教入华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阶段,清末民初,基督教传教士的《圣经》汉译和中国学者的译经尝试。这一时期正是《圣经》汉译的繁荣期,中国翻译家开始真正涉足《圣经》翻译。如王韬(1828~1897),曾在外国传教士陴治文的协助下译出'文辞达雅“的文言《新约》和《旧约》,分别于1852年和1854年出版。严复翻译过《马可福音》1~4章,1908年在上海发表。齐鲁大学教授、翻译家王宣忱协助翻译《官话和合本圣经》,他独立翻译的《新约》于1933年出版。这是第一本由中国翻译家独立翻译的《新约》。1919年,《官话和合本》出版,在《圣经》汉译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这个译本集中了自1819年马礼逊完成的第一部完整中文《圣经》一百年来的中文《圣经》的翻译经验,继承了以往所有译本的优点,是无数中西学者心血的结晶,是一部真正的...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朱维之基督教文学翻译观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朱维之基督教文学翻译观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