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研报告 >  调研报告点评意见 > 内容

时代的钟摆:论八十年代文学制度的重建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25 00:06:08     阅读:

摘要:文学的历史其实就是文学制度的历史。文学制度的进程,折射着文学的变迁。在此意义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制度在曲折反复中的重建,对于观察当代中国文学史尤具样本价值。文艺创作的自我发展与制度重建之间不断地汇合、冲突、调适,呈现出文艺政策在收紧和放松之间的钟摆现象,这构成了八十年代文学思潮的独特景观。时代的钟摆表征着文学背后政治的探索、博弈与未定状态,同时亦深刻地支配着文学制度在反复中艰难地重建。

关键词:八十年代;文学制度;重建;钟摆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1-0182-10

作者简介:赵普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江苏南京210097)

文艺是社会的晴雨表,文艺政策的每次调整都与大的政治背景正相关。文学制度在重建中反复、曲折与纠葛的复杂面相,折射着转型期历史的变迁过程。而这其中,八十年代文学制度在复杂背景下的重建,对于整个当代文学制度的观察尤其具有样本意义。伴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推进的全过程,八十年代整体呈现出文艺政策在收紧和放松之间的钟摆现象。换言之,文艺创作的自我发展与文艺政策、机制调整推进之间不断地汇合、冲突、调适的现象,构成了八十年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的独特的景观。梳理和还原八十年代的文学制度重建历史,考察文艺政策的钟摆过程,既能窥见文艺与政治的复杂关系,也对系统研究整个当代中国文学史及文学制度史有所助益。

一、破冰:文艺如何正名

1976年注定成为当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界碑。这一年,政治意义上的'文革“被终结,而要突破'文革“的思想禁锢,要清除其流毒,'将精力集中于一场揭发批判‘四人帮’的‘政治大革命’“①是必然的选择。然而'文革“时期形成的某些政治、文化、制度及思维、观念等显在与潜在的惯性,并不会随着'文革“的终结而立刻消匿。伴随政治与组织层面拨乱反正工作的推进,文艺界的拨乱反正也开始了。在这个清理和批判的过程中,各方面显示出了高度的一致'1977年11月,《人民日报》编辑部邀请文艺界知名人士举行座谈会,彻底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茅盾、冰心、刘白羽、贺敬之、冯牧、草明等明确地指出:所谓‘文艺黑线专政’论,实际上是‘四人帮’反党集团强加在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身上的政治镣铐和精神枷锁,只有坚决批判、彻底推翻,才能真正解放文学艺术的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新文艺的繁荣和发展。1977年12月28日,《人民文学》...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时代的钟摆:论八十年代文学制度的重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时代的钟摆:论八十年代文学制度的重建.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