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年终工作总结 > 内容

豌豆白粉病研究进展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08-06 04:30:18     阅读:

摘要 豌豆白粉病是由气传性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引起的病害。近年来白粉病对于豌豆的危害日趋严重,直接导致豌豆大面积减产,鲜荚和籽粒的数量和品质下降,从数量和质量上严重制约豌豆生产,已成为世界性重要病害。本文对豌豆白粉病病原菌、病害症状及其侵染发生规律进行了阐述。并对抗病性鉴定、抗性机理、种质资源、防治策略和分子标记等国内外新近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豌豆白粉病抗性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豌豆;白粉病;抗性机理;分子标记

中图分类号:S 435.24

文献标识码:A

豌豆所特有的根瘤固氮作用使其成为重要的养地作物。加之其生育期短,能适应多种气候及土壤环境条件,是重要的轮作倒茬和间、套种作物。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农业结构调整,豌豆在食用、深加工和畜牧饲料方面的需求有所提高,已成为我国的优势小宗杂粮作物和世界第二大食用豆类作物[1]。白粉病(Erysiphe pisi DC.)作为影响豌豆生产的常见病害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白粉病对于豌豆的危害日趋严重,病害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50%,鲜荚和籽粒的数量和品质也明显下降,直接导致豌豆大面积减产,已成为世界性重要豌豆病害。本文就豌豆白粉病病原菌危害特点、抗性鉴定、抗性机理、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及防治方法等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探索了豌豆白粉病今后研究的方向。

1白粉病病原菌及症状识别、发病规律

1.1白粉病病原菌

豌豆白粉病是主要由气传性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 DC.)引起的植物病害。该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真菌。分生孢子桶形至柱形,无色,单胞,大小为(25.4~38.1)μm×(12.7~17.8)μm。子囊壳暗褐色,扁球形,直径92~120 μm,壁细胞不规则,多角形,直径7.1~20.3 μm。附属丝丝状,12~34根,为子囊壳的1~3倍。子囊5~8个,卵形,大小(55.9~76.2)μm×(35.6~43.2)μm,子囊孢子3~5个,卵形,带黄色,大小(20.3~25.4)μm×(12.7~15.2)μm。Ondrej等[2]和Attanayake等[3]发现鲍勒白粉病菌(E.baeumleri Magnus)和车轴草白粉病菌(E.trifolii Grev.)也可导致豌豆白粉病的发生。

1.2症状

豌豆白粉病在豌豆的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生,多发生于生育中后期,主要危害豌豆叶片、茎蔓和荚,多始于叶片。病害初期在叶片表面形成零星白粉状小点,不易被察觉,随着病情扩展症状表现逐渐明...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豌豆白粉病研究进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豌豆白粉病研究进展.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