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活动工作总结 > 内容

中学生历史语言的训练策略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23 12:04:08     阅读:

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表述历史事件和回答问题时,或以今代古,根据生活经验随意想象;或张冠李戴,不符合具体的历史情境;或'文采飞扬“,却不知所云,令人啼笑皆非。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是'语言缺失“,但从深层上分析则是史实不清、理解错位、缺乏历史感等等。揭示出这种'学情“,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历史语言的特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一、中学生历史语言缺失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一)中学生历史语言缺失的基本类型

据观察分析,中学生历史语言的缺失主要表现为表述历史问题时语言不严谨、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缺乏历史感等。

一是口语化现象普遍。如关于'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有学生如此回答:'天下事都由皇帝一个人处理,对百姓不公平,皇帝一个人的思维有限,范围小,不利于管理整个国家,减少大臣们工作积极性。“从答案中可见较严重的口语化倾向,其回答犹如平日白话,缺乏历史感。很显然,这样的答案过于冗长,不能紧扣答题要点,既浪费时间,又得不到分数,更不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

二是混淆历史概念。对特定的历史概念理解不准确而导致学生历史语言缺失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把'人民公社化运动“写成'农民公社化运动“,把'区域集团化“写成'区域集体化“,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写成'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把秦朝以前的统治者称做'皇帝“,把'资产阶级专政“写成'资本主义专政“,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写成'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或'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甚至'两半社会“等等。笔者也曾作过相关调研,上述概念错误中属于笔误的非常之少,绝大部分属于概念不清。

三是带有感情色彩。在回答某些比较敏感的历史问题时,有些学生不自觉地掺入感情色彩,如'小日本·‘美国佬“等,尤其是对于评价性问题的回答,语言缺乏准确性、客观性的现象更为突出。如笔者曾在批阅关于'20世纪50-70年代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导思想“一题时,发现有学生这样回答:'通过打仗的办法,齐心协力解放台湾,誓死回归祖国怀抱。“在关于今后海峡两岸关系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时,有学生如此回答:'关系越来越好,统一是迟早的事,只是时间的问题。“

再如,材料解析题:(日本天皇停战诏书)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中学生历史语言的训练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学生历史语言的训练策略.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