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内容

从闰土和祥林嫂看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悲剧的二重性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23 15:10:28     阅读:

鲁迅小说《故乡》和《祝福》都成为中学语文课本中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目,文章都以农民为主人公,塑造了闰土、祥林嫂等农民形象,鲁迅通过这些农民典型,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广大农民的不幸与苦难,并且揭示了形成农民悲剧性格的来自于社会和自身的两方面原因,尤其是描写了农民思想的不觉悟,也就是主体意识的淡薄,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制度,提出了启发农民觉悟的重大问题,体现了非常深广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形成鲁迅笔下农民形象悲剧性格的原因

(一)鲁迅笔下农民形象的悲剧性格的形成,首先是来自社会的重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是黑暗的社会把农民、特别是把千千万万的妇女推入不幸的深渊。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就一步步陷入了水深火热的悲惨生活境地。鲁迅小说中的农民深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迫,尤其是妇女所受迫害最为惨烈。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

这就是《故乡》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农村图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闰土多灾多难,成了一个被剥削被压迫得透不过气来的农民。吃不饱却遇上了荒年;收成不好还得用种出来的东西换钱、交赋税;挑去卖又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多子、饥荒、兵、匪、官、绅把闰土逼得像一个木偶人,贫困而衰老。他脸色灰黄,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虽然赶走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但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随着帝国主义的长驱直入,中国殖民地化日益加深,军阀混战频繁,农村破产,加剧了农民生活的贫困。闰土的悲惨生活就是在这段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总之'我回忆也好,闰土自己诉苦也好,母亲和我叹气也好,作者用近全文一半的篇幅,着力刻画了一个勤劳、忠厚、苦难的农民形象,反映了社会的最下层深重的阶级压迫、剥削使他终年挣扎在饥饿线上的悲惨命运“(杨根正《谈〈故乡〉的主题””学习茅盾评论的心得》)。这就是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经济的贫苦和压榨直接把劳动人民推入了不幸和苦难的深渊。

可是在作者的记忆中,二十年前的故乡美丽如画,二十年前的闰土是个小英雄: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从闰土和祥林嫂看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悲剧的二重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从闰土和祥林嫂看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悲剧的二重性.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