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民主生活会 > 内容

略论抗战时期大后方山歌的战时特征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13 12:01:04     阅读:

[摘要]通过对抗战时期大后方山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历史地位与意义的分析,论述了抗战时期大后方山歌的战时特征。

[关键词]抗日战争;山歌;战时特征

鲁迅先生说,我们不会说话的祖先原始人,在共同操劳得特别吃力的时候,就懂得唱唱歌谣,来减轻肌肉的疲乏,鼓舞工作的热忱,所以民歌是一切劳动者思想的结晶和升华。它与人民生活、风土人情、语言习俗结合最紧。'绉书立细真山歌“[1],'唱戏一半假、山歌句句真“。其'真“就真在反映歌者的内心世界。山歌是一种无意识的娱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社会与时政的内容。黄朴在谈到古代歌谣与政治的关系时说:'但其中却乎有关于政治的。这些或为德政之颂赞;或为政治人物之抨击“。[2]山歌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特点。 '白日青天旗子摇,自背枪炮拿大刀。杀得日人没处走,赶回三岛恨才消。“[3]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山歌即具有明显的抗战救亡特征。

一、抗战大后方山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参与的一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抗战期间,中国人民空前团结,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抗日救亡“成为国人的共同意志;'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成为战时华夏儿女的神圣职责。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采取'以空间换取时间“,延长战略纵深,分散日军的抗战战略。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开始全面建设巩固以重庆为中心,以四川为基地,包括云贵川康渝等五省市在内的抗战大后方,以支持长期的民族抗战。自此以往,战时政策、抗战思想及民族意识开始影响和改造着大后方民众的生活。

中华文明五千年,山歌历史悠久,积淀深厚,随处可见,其意义远非一般的纤夫号子。它'代表民族的心情的,有一种浑融清澈的地方,与个性的诗之难以捉摸者不同“,[4]于地方乃至家国都意义非凡。大后方各族各界民众,在战时生活中感知和体验到暴日酷虐与抗争可贵,认识到挽救民族危亡的迫切性。因此,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改造着自身行为和思想。其中,他们对民歌的改良和创作不容忽视。

抗战时期,大后方最流行的就是山歌。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为了最大化山歌的激励和鼓动作用,作家们开始创作山歌,如《新山歌》(高敏夫词,郑律成曲),《孩子你去吧》(时玳词,舒模曲)等。1938年3月,郭沫若、茅盾、老舍等又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开展通俗文艺运动,'...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略论抗战时期大后方山歌的战时特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略论抗战时期大后方山歌的战时特征.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