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观后感 > 内容

中国孩子的愿望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12-21 15:00:43     阅读: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愿望。而且这个愿望往往成为其梦想起飞最真实的DNA。

但现实是几乎没有成年人真正在乎。

随着阶层分化、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寒门子弟在十八岁之前只允许有一个心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只要孩子满足家长这个千篇一律的要求,他们就可以获得与之匹配的一切:各种营养品的无限供给,各类填鸭式培训班的踊跃投入,所有家务劳动的免于承担,甚至在寒暑假,带有奖励性质地去未来的理想归宿””北大清华等名校游览。

在读书这个主渠道之外,总有一些孩子在应试的战车上过早出局,沦为差生,家长们还需要两手准备:有条件的准备银子将自己无法在应试中胜出的孩子送到海外,更多的人则试图让孩子掌握一门才艺。

这个夏天,忙完高考、中考、择校的各年龄段的中国孩子,赢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在家长的带领下,为下一次残酷的打拼进行着厉兵秣马。

当广电总局将地方卫视的综艺节目驱赶到夜深人静播出后,暑期成了他们扩大收视的黄金时刻””因为孩子们放假了,看电视的管制令暂时解除。这些节目宛如社会报考艺校狂潮的延伸,借助全民卡拉OK狂欢积聚的草根'麦霸“,向孩子们展示着学业不好者另外一个关键出路:有才艺才配有梦想。

当下至少有十几档各类歌舞节目在激烈地PK。在一个急功近利的年代,一夜成名的渴望将孩子们的激情瞬间点燃。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处境和自己无比相似的人,在经受了导师和编导反复折腾后,成为万众追捧、身价倍增的新星。

事实上,这样的角逐比高考还要残酷,骨子里依旧遵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成功学逻辑””在一个学会唱歌比掌握知识重要的年代,他们靠才艺秀编织着一夜成名的神话。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本应多元的社会生态便形成了逼仄的二元成才模式:要么成为优秀的考试机器,要么成为歌星舞神。相较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今天的进步还是显著的:除了应试,还有歌舞。

麻烦的是,这个时代呼唤的却是创新型的科研人才、懂市场的企业家、有人文素养的社会管理者和技术过硬的工人。而这些人才稀缺的背后除了社会选拔机制和价值导向的缺陷,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启蒙的失败。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伟大理念,两千多年后,为了捍卫社会最基本的公平,在高考唯一的准绳下,有教无类异化成无视社会需求的荒诞应试比拼,而因材施教则被学校、家长、社会改造成无视孩子兴趣特长的才...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中国孩子的愿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国孩子的愿望.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