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季度工作总结 > 内容

“纪念碑性”的回顾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24 18:03:50     阅读:

我在十几余年前发表的《中国早期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一书将由世纪出版集团翻译出版,译者嘱我写一篇序。想了一想,感到回顾一下这本书的成书背景和动因,或许有利于国内读者了解它的内容和切入点。因为大家知道,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无声对话的一部分。不管著者自觉与否,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学术环境和预先设想的读者。对话的对象不同,立论的角度、叙述的简繁甚至行文的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当一本书被翻译,它获得了一批新的'实际读者“(actual readers)。但是一个忠实的译本并不致力于改变原书所隐含的'假想读者“(assumed reader或implied reader)””他/她仍然体现在书的结构、概念和语言之中。

这本书是在一九九○至一九九三年间写成的。当时,我对中国美术史写作的思考有过一次较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于一九八九年出版了,该书基本上是我的博士论文,因此可以说是我以往学习过程的一份最后答卷。目前该书已由三联书店翻译出版,读过这本书的人不难获知,其主旨是把这个著名的汉代祠堂放入'两个历史“中加以讨论。这两个历史一是汉代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历史,一是宋代以来对汉代美术的研究史。《武梁祠》所体现的因此是一种结合了考据学、图像学和原境分析(contextual analysis)等方法的'内向“型研究,希望通过对一个特定个案的分析来探索汉代美术的深度。答卷交出去了,思想上无甚牵挂。虽然个案研究还不断在做,但内心却希望能在下一本书中换一个角度,以展现古代中国美术史中的另一种视野。

第二个原因是知识环境的变化。到一九八九年秋,我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已经教了两年书,和系里其他教授的学术交流也逐渐展开。如同其他欧美大学一样,哈佛美术史系的基本学术方向,可以说既是跨地域的,又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大部分教授的研究领域是从古典到当代的西方美术史,其余少数几位教授专门负责美洲、亚洲和非洲艺术。我则是该系唯一的中国美术史教员。这种学术环境,自然而然地促使我对世界各地美术的历史经验进行比较,特别是对中、西艺术之异同进行思考。本书'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这个概念,就是从这种思考中产生的。这里我想顺带地提一下,我并不喜欢这个生造的中文词,如果是在国内学术环境中直接写这本书的话,我大概也不会采取这样的字眼。但是如果放在'...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纪念碑性”的回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纪念碑性”的回顾.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