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 内容

接种BmNPV后抗性品种和非抗性品种家蚕组织中2种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09-19 04:05:38     阅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目的] 探讨抗性品种和非抗性品种家蚕接种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后体内羧酸酯酶(Car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对抗性品种及其对照品种家蚕添食BmNPV,测定并比较中肠和血液中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变化。[结果] 家蚕接种BmNPV后,抗性品种的中肠中羧酸酯酶活性上升,而对照品种羧酸酯酶活性先升高,然后从第3天开始活性降低。抗性品种前2 d中肠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而对照品种与之相反。家蚕接种BmNPV后,抗性品种在第2天血液羧酸酯酶活性有所升高,此后基本保持不变,而非抗性品种在第3天羧酸酯酶活性升高后下降;抗性品种血液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升高,对照品种前2 d乙酰胆碱酯酶升高后降低。[结论]抗性品种在感染BmNPV病毒后其中肠中羧酸酯酶活性高于未感染的抗性品种,表明抗性品种对感染病毒做出了有效应答和防御;而在感染病毒后抗性品种的中肠与血液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变化相对较小。据此推测,抗性品种在感染病毒后仍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代谢过程。

关键词 家蚕;BmNPV;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

中图分类号 S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1-123-04

家蚕(Bombyx mori)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昆虫,同时也是鳞翅目的模式生物。家蚕幼虫易受到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其中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BmNPV)是养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也是危害巨大的一种病原体。由BmNPV侵染引起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传染性极强,死亡率高,且难以控制,可给蚕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一直是蚕桑产业的防控和研究的重点之一[1-2]。BmNPV主要在家蚕细胞核内增殖,随着病毒增多细胞开始核膨胀,随后细胞膨大破裂,从而使病毒及细胞碎片游离于血液中[3]。家蚕感染病毒后会出现体色变为乳白,腹面尤其明显,刺破体皮会流出乳白色的脓汁,体节肿胀,狂躁不安,四处爬行。目前已有许多关于家蚕与BmNPV感染、抗性的研究,并培育出抗BmNPV家蚕品种投入到蚕桑生产中[4]。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培育的家蚕抗性品种871C×872C的半致死浓度(LC50)在10.9数量级,比对照品种高出4~5个数量级[5]。然而,家蚕对BmNPV的抗性机制...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接种BmNPV后抗性品种和非抗性品种家蚕组织中2种酶活性的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接种BmNPV后抗性品种和非抗性品种家蚕组织中2种酶活性的比较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