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 内容

解析好莱坞电影之“中国风”现象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19 03:06:35     阅读:

摘要:从传播学'文本、机构、受众“的视角出发,透视2008年中国国内上映的几部'中国风“式的好莱坞大片,我们不难发现精确的文化把脉和对中国元素的创新表达是该类影片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中西方受众的文化解读差异则是掣肘其发展的最大障碍。此外,促使好莱坞牵手'中国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电影市场和中国本土体制的双重作用。

关键词:中国风;好莱坞;市场;受众差异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9)02-0141-04

毫无疑义,2008年是中国元素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的一年。'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口号在与奥运会等重大媒介事件的对接中再次被高声唱响。众多海外团队纷纷向中国抛出橄榄枝,其中,称霸全球电影业的好莱坞先后推出了《黄石的孩子》、《功夫之王》、《功夫熊猫》、《木乃伊3:龙帝之墓》等多部'示好“之作。这些作品或是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学乃至民间神话,或是取景于中国的秀丽风光,其中还运用了大量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它们不仅大大延展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印象,同时也让中国观众饱餐了一顿中西杂烩的视觉盛宴。以下,笔者将从文本、机构、受众三个角度出发对2008年上映的几部'中国风“式的好莱坞大片展开分析,力图揭示中国元素在该类影片中是如何被再现及表述的,以及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问题。

一、文本:中国元素的创新演绎

事实上,'外来和尚念本地经“在全球电影市场早就不是什么稀奇事。早在上世纪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题材就被好莱坞借鉴翻拍成了西方版的'东方故事“,如《末代皇帝》、《花木兰》,等等。只不过,早期的好莱坞电影在表现中国主题时主要还是停留在对视觉符号的机械组合的层面上,而横贯影片的价值观依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视角仍然是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是经过西方人主观想象与建构后的理解。这些作品在后来的传播过程中大多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虽然其能凭借神秘的东方奇观吸引一部分西方看客,却无法真正激起中国观众的共鸣。在中国人看来,这种'跨文化杂交的、胡乱拼凑起来试图满足中西方市场胃口的电影“就像是包饺子时皮用的是中国面皮,馅却换成了水果沙拉””难怪吃下去会消化不良。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显然,好莱坞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要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2008年,当'中国风“再度撞击大西洋彼岸,好莱坞重新交出的这份答卷多少有些令我们感到惊喜。

被喻为'...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解析好莱坞电影之“中国风”现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解析好莱坞电影之“中国风”现象.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