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个人述职报告 > 内容

沈从文后半生,大时代的孤舟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25 06:00:43     阅读:

1972年,沈从文刚从湖北干校回到北京

1934年1月18日,行走在湖南横石和九溪的沈从文给妻子张兆和接连写了两封信。见到一个老纤夫和船主为一百钱争执,他在第一封信里为'活着的意义“有感而发:

多数人爱点钱,爱吃点好东西,皆可以从从容容活下去的。这种多数人真是为生而生的,但少数人呢,却看得远一点,为民族为人类而生。

要像那少数人一样,把自己的意义投射到个人生活之外的社会上去。这是上午的沈从文在河上漂流的思考。然而下午,看到山头淡淡的午后阳光,水底圆如棋子的石头,他又有了完全不同的感悟””历史并不是那一套套用文字写成的,一代代人相斫相杀的宏大故事,而正是那'小小灰色的渔船,沉默的鱼鹰,石滩上走着脊梁略弯的拉船人“:

这些东西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百年前或百年后皆仿佛同目前一样。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历史对于他们俨然毫无意义,然而提到他们这点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却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

将近一个甲子之后的1992年,25岁的张新颖在《收获》杂志上偶然读到了这封信。'以前我总是糊里糊涂地觉得沈从文很好,但是不知道他好在哪里,也不知道他跟我有什么样的关系。读那个信的时候,忽然理解了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也明白了沈从文后来为什么对杂文物那么用情。“

只读过小学、湘西行伍出身的'乡下人“沈从文,四十多岁时已经写出七十多部作品,名噪一时,雄心勃勃。然而在人生的下半场,他毅然宣布封笔。

如今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的张新颖接受采访时说:'一般人是跳不出这个圈子,我要么写,要么不写。但对于一个人的事业来说,这些方式都没办法实现自己,都完蛋了,写和不写都完了。问题是沈从文能够从写和不写之间跳出来,找到了一个要做的事儿。“

那件要做的事儿便是””成为一个不起眼的杂文物研究者、解说员。数十年的漫漫岁月里,他克服外在条件的艰难和内心的痛苦,在这一领域筚路蓝缕,于喧闹暴戾之中,始终独善其身。学者傅国涌描述,'以后的三十年,中国少了一个作家,而北京午门下多了一个指点解说、抄写说明的老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就是其中的结晶。“

...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沈从文后半生,大时代的孤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沈从文后半生,大时代的孤舟.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