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党支部述职报告 > 内容

山西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02-11 04:05:48     阅读:


  摘 要:为探明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高投入、低产出,高能耗、低效率的缘由,文章基于山西省制造业29个细分行业2001”200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山西省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测算,并进一步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表明:2001”2008年期间,山西省制造业总体及各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处于增长趋势,主要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贡献较小,甚至会'拖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关键词:山西省 全要素生产率(TFP) DEA-Malmquist指数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187-03
  引言
  制造业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山西省转型跨越步伐加快,全省制造业取得快速发展,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并成为经济运行的主体产业。然而,山西省制造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始终伴随着高投入、低产出,高能耗、低效率以及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等问题{2}。如何在保持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提高制造业的TFP,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山西省制造业的发展的目标要求。因此,本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通过测算并分析山西省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的TFP增长及其分解情况,探索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TFP之间的作用关系,旨在为山西省制造业的均衡、协调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及实践策略。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Solow{3}在发表的《技术进步和总量生产函数》一文中,将技术进步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中,并将技术进步率定义为将人均产出增长除去资本集约化程度增长后未被解释的属于技术进步的部分,该未被解释的部分被称为索洛余值。上世纪70年代前研究全要素生产率所用的传统生产函数法假定生产技术是充分有效的,并将产出增长率扣除要素增长率之后的余额,即全要素增长率,当作技术进步的结果。70年代,Aigner, Lovell, Schmidt{4}以及Meeusen, van den Broec{5}分别提出假定存在技术无效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SFA),后逐渐得到发展并得到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1978年,著名学者Charnes等{6}提出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80年代,Caves,Christensen{7}等学者将Malmquist的思想用于分析全要素生产率,提出了用于测算生产力增长的CCD模型,进一步丰富了生...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山西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山西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