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内容

对“语文素养”的疑惑和出路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04-02 06:54:12     阅读:


  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使用'语文素养“一词,并将'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核心理念。目前,对'语文素养“这个提法的争论褒贬不一。对此,笔者疑惑多多。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就'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素养“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关系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疑惑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对于'语文素养“的内涵,一般认为有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主要从学理角度上讲,'语文素养“可以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1]这种解释涵盖并超越了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它指的是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新课标制定者和有关课程论专家。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从宏观上规定了 '语文素养“的内涵。该《解读》认为'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丰富,课程目标应该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在这里是把三个维度作为语文素养的内容加以申说。“[2]而巢宗祺则侧重于从微观方面解释'语文素养“,他认为'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3]可见,巢先生对'语文素养“的阐释其实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内容的具体化、细化。
  另一种观点则从实践的角度上讲,'语文素养“应立足言语形式的语文课的根本、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母语进行言语交往活动(听说读写活动)的能力。若认为能力的概念太窄(这有一定道理),非要保留 '语文素养“这一提法,那么必须动手术,切除非语文部分,只保留'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还应加上语文知识和技能,亦可加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但也就到此为止了。[4]也就是说,'语文素养“必须立足于'语文教学“本身,而不是各科知识的大杂烩。反对用'泛语文“、'大语文“等宽泛的'语文素养“来消解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技能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养成。这里提出应从语文教学本身重新...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对“语文素养”的疑惑和出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对“语文素养”的疑惑和出路.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