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观后感 > 内容

王光祈语言学习与翻译实践活动对当代译者的启示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21 21:09:58     阅读:

摘 要:民国时期,王光祈先生在旅德期间向国内译介了包括音乐在内的西方文化,还精心选译了《近世中国外交史料》等系列书籍。他的语言学习经历、翻译内容选材与翻译策略和技巧等各方面均对当代译者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包括夯实语言文化基础、顺应时代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选取译法、劳逸结合注重健康等。

关键词:王光祈 语言 翻译 译者 启示

民国时期的王光祈(1892-1936)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比较音乐学奠基人、中国现代音乐学开创者,也是一位有大量优秀译作的翻译家。王光祈先生出生于四川省温江县(今成都市温江区),其出生地就在笔者工作单位所在地附近。王光祈先生语言学习与翻译实践方面的经历,对当代从事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人士,尤其是对青年后辈有颇多启示。

一、语言学习:母语扎实、外语精通

王光祈的翻译活动主要是将德语译成汉语,另有少量将其他欧洲语言译成汉语及将汉语译成德语的作品。众所周知,好的翻译离不开扎实的双语基础,光祈先生从事翻译得益于其扎实的汉语和德语基础。尽管父亲早逝、家道中落,但在母亲指导下,他少时便熟读启蒙书籍,9岁到温江的三官庙蒋氏私塾上学,后来受时任四川总督赵尔巽的资助在成都高等小学堂以及中学接受教育,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国语基础;之后在中国大学接受的教育以及从事文字编辑等工作,使其具备了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功底。1920年初到德国时,他并不会德语,为了能在德国求学和独立生活,他花了许多时间学习德语,德语水平逐步提高,至1927年被柏林大学音乐学系录取时,他已从一个德语的门外汉成为一位精通德语也熟悉中德文化的真正学者。'由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他一直坚持着语言学习。“(李家元,2014:117)

从王光祈先生的经历可知,坚实的母语基础对于译者而言至关重要。译界也普遍认为,最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将外语译为母语,因为无论外语基础多好,都难以像母语一样自然。现在,有一些有志从事翻译的青年学生,外语并不差,然而却疏于提高汉语文字功底,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如经、史、子、集等,鲜有涉猎,这样是无法在翻译领域有所建树的。即使不从事文学翻译,母语的表达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专业译者与普通外语学习者的主要区别之一。

二、翻译目的与选材:顺应时代要求

王光祈先生旅德后,立志要'礼乐救国“,他最初的译作以译介音乐相关内容为主,以编译形式夹杂自己的论述,如《德国人之音乐生活》《东西乐制...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王光祈语言学习与翻译实践活动对当代译者的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王光祈语言学习与翻译实践活动对当代译者的启示.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