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季度工作总结 > 内容

中国电影“走出去”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23 21:12:16     阅读: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电影对外输出状况

新中国成立之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使民族电影发展缓慢,20世纪30、40年代的进步电影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但迫于帝国主义和反动政府的压制,在国际上只限于小范围的民间交流,在东南亚产生过一定影响。在各国电影交流方式中,国际电影节不啻为一个重要平台,1935年《渔光曲》首次在莫斯科电影节上载誉国际,中国电影开始走向世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让电影走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但是。由于外界的种种原因,使我们更多的电影只能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和第三世界民族国家范畴之内,影响了我们电影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美国银幕上,中国国家形象因政治隔阂、文化差异和种族歧视而被定型化、概念化,无论是美国早期电影《娇花溅血》(1919年,格里菲斯导演)中嗜食鸦片的单身华人、《神秘的傅满洲博士》(劳埃德>科里根编导)中的华人'恶魔“傅满洲、《尹将军的苦茶》(1933年,弗兰克>卡普拉导演)的中国军阀,还是新好莱坞电影《龙年》(1 985年,奥立佛>斯通编剧)中的唐人街黑势力,都误导了世界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知。而在其他美国电影中,华人作为群像常被表现为具有古怪、孤僻、愚昧、嗜财、贪婪秉性,即使相对正面的形象。如1926年《没有钥匙的住宅》中的华裔警探陈查理。虽具有东方民族的智慧,但由日裔演员扮演的这一角色主要是以安于职守、谦恭守礼、取悦于白人社会的姿态存在,特别在他得意之时便援引中国圣哲的格言古训,我国古老文明和智慧似乎成为一种带有闹剧色彩的噱头。

20世纪60年代前,美国银幕上的华人大多由白种人扮演。加之19世纪末的'排华法案“和后来文坛上的'黄祸“潮流。都使华人形象遭到歪曲和丑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意识形态隔阂令西方视中国政府为'红祸“,即已很难公正客观地展现中国的真实面貌,何况美国影视剧中时有辱没华人形象或对华人的偏见性定型化表现。与此同时,我国未能有效利用影视传播途径在世界银幕上展示中华民族的真实面貌。不能有效校正西方民众对中国民族形象的误解、误识和误读,从而失去展示权和话语权,使得我国文化软实力遭受西方电影文化及其霸权话语的瓦解与践踏。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电影对外输出新成就

1 拓宽电影输出渠道,增强电影能见程度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制定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实施文化兴...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中国电影“走出去”与文化软实力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国电影“走出去”与文化软实力建设.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