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内容

青藏高原古代少数民族纺织的起源及发展述略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01-22 04:37:17     阅读:


  摘要:青藏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当地的少数民族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发明了纺织工具。尽管纺织业起步较晚,但在和中原、西方的交流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纺织业。
  关键词:青藏高原;古代;纺织;起源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K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3-0144-03
  青藏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从史前的羌、戎、胡,到汉以后的鲜卑、吐蕃、蒙古、突厥等部族,他们依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青藏高原灿烂的文明。羌族是青藏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主要以牧业为生。在长期的劳动和生产实践中,发明了最原始的纺织工具,开始用纺轮捻线,用骨针缝制衣裙。骨针、纺轮的出现,意味着原始纺织业的悄然兴起。根据青藏地区目前的考古资料,发现最早的骨针出土于青海中石器时代拉乙亥遗址,由于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青藏地区的纺织一直落后于中原地区。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当地的纺织得到发展,尤其藏毯一直居于领先水平。
  一、青藏高原古代纺织的起源
  纺轮是古代原始纺织最主要的工具,青藏高原纺轮的出现已到了新石器时代,远远晚于中原地区,但其发展趋势与中原地区极为相似,说明青藏高原的纺织业如同其他手工业一样,虽然姗姗来迟,但也孕育而生。
  (一)骨针及纺轮的出现
  考古资料表明,青藏地区发现最早的骨针出土于青海中石器时代拉乙亥遗址(据今6745年),其制作技术较山顶洞人的骨针大为进步,但比新石器时代的骨针粗大,显得原始Ⅲ。由此说明在6000多年前在青藏地区古代人类已在用骨针缝制衣服,衣服的材料可能是动物的毛皮。
  新石器时代,青藏地区出土的骨针明显增多,并出现了纺轮。纺轮是古代纺纱工具纺坠的主体构件,其中以陶纺轮最为多见,一般直径3.5厘米、厚1厘米左右,中心有小圆孔,插上竹、木杆即可组成完整的纺坠。出土纺轮、骨针主要的遗址有:青海民和阳洼坡遗址中出土陶纺轮3件,骨针2件,针体细长,针孔呈枣核状,脱针润滑,使用方便。阳洼坡遗址属马家窑文化早期的石岭下类型,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800-3000年。青海公伯峡水电站库区马家窑文化早期的安达其哈遗址出土银针1件。西藏卡诺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340-2400年,卡诺遗址出土陶纺轮6件,骨针131件。青海柳湾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257座墓葬中出土石纺轮33件,陶纺轮69件,纺轮制作精致,有的纺轮正背面甚至侧面都饰有各种不同的几何形花纹;872座...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青藏高原古代少数民族纺织的起源及发展述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青藏高原古代少数民族纺织的起源及发展述略.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