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个人述职报告 > 内容

论认知语境与互文性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24 12:08:17     阅读:

摘要: 互文性的概念被引入翻译研究以来已经在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认知语境对于互文性的生成和在翻译中的传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文本操作过程中,译者为避免直译原文招致意义损失而采取的一些翻译补偿手段的实质上就是设法人为地、暂时地改变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产生同样的语境效果,从而达到传通互文性的目的。互文性与认知语境一样具有个体性、即时性的特征,在翻译中的传通是一个变量,即就特定的文本而言,互文性的传通在某时某地有程度的差异,它传通的程度与认知语境的变化相关联。本文指出,认知语境的不断变化是客观事实,而文化交流促进认知语境的不断变化,从而有利于互文性的完整、有效的传通。在当今的网络和读图时代,视觉文化的冲击使互文性的传通呈现新的状态。

关键词: 互文性 认知语境 传通

1.引言

互文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是现当代西方主要文化理论的结晶。互文的概念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现代语言学,尤其是两位代表人物: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和巴赫金(Bakhtin)。虽然此二人都不曾直接提出'互文性“概念,但是他们对语言的论述都体现着'互文性“的思想。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Christiva)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即'任何文本都是由马赛克式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osaic of citations,every text is an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other texts.)(Hatim,1990:125)在此之后,'互文性“概念开始频繁地出现在诸多领域中,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语言学、翻译研究等研究领域,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互文观念对翻译研究和实践具有深远意义。国外对于互文性在翻译中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语言学的范畴内,其中的突出代表有以下几派,一是Hatim和Mason,二是Sperber 和Wilson,三是Fairclough。Hatim和Mason从符号学角度,将互文性与意图性联系起来。意图性的重要性居于首位,认为在翻译中首先要保留的是符号意义(semiotic status)。他们以话语分析为中心,综合考虑译者和读者的不同文化语境。他们认为,译者是原文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协调者(mediator),在协调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分析原文中各种符号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与...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论认知语境与互文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论认知语境与互文性.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