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考试试卷 > 内容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07-25 04:36:44     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另选择30例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效果。 结果 研究组无死亡病例和脑出血病例,其术后狭窄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主要终点事件、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少于对照组(P均<0.05)。手术后即刻和治疗后30d,狭窄程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 结论 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术后并发症较少,终点事件明显较少。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3-0058-03

颅内动脉狭窄主要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是脑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颅内动脉狭窄选择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血管成形术、血管搭桥手术,药物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欠佳,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虽然可以预防脑卒中,但是可导致头皮坏死、脑出血、术后出血性卒中等并发症。支架成形术在外周动脉狭窄病变中应用广泛,在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1]。本研究主要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研究的对象均有详细的病历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术后有定期随访结果。颅内支架治疗标准:①血管造影显示颅内主要动脉狭窄程度50%以上;②有脑缺血症状;③内科治疗无效,或者不能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TIA症状加重,并且出现相应供血区轻度梗死或者导致急性卒中;④狭窄区缺乏代偿血流,闭塞后后果严重。排除标准:脑肿瘤,脑动静脉畸形,痴呆,或者卒中后严重的后遗症,6周内曾发生脑卒中,脑供血动脉闭塞,糖尿病或者高血压控制不理想,肾衰,患者合并其他疾病,预期生存期<5年,拒绝手术者等。另外选择临床资料完整的药物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

1.2 手术方法

术前1周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并采用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mRS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常规行影像学检测,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手术计划。采用局麻或者全麻下进行手术,先在股动脉内置入动脉鞘,然后在颈内动脉或者椎动脉的颈段置入导引导管。静脉输注体重2/3的肝素钠,首次追加的计量为初...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