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等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的任务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234-01
摘要:小学生属于初等教育阶段的范畴,在这一阶段的体育局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小学阶段体育的重点除了继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态度外,就是为以后的体育打下基础,包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运动技能的基础;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基础等。
关键词:初等教育;体育课;教学任务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必须顺应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才能使自己有所发展。根据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要求,结合学校体育的实际情况,在学校体育中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在初等教育体育教学任务当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小学体育课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体育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应根据学生主体的需要和特长来合理安排;学生主体应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弘扬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教育。这就要求体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注重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
体育教学规律的反映。学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方面,所有教师'教“的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学“的活动而安排和设计的。更重要的在于,体育教学是在运动实践中进行的,每个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身体练习的顺利完成,都要靠每个学生主动自觉地行为。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体现出情不自禁、跃跃欲试的身心状态,才能最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学会运动技能,并实现其他教学目标。
二、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重点不仅指向学生的身体发展与运动技能掌握,而且更要指向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完善,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地发展。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全面发展身体,更要注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德育、美育、智育的协调发展。
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体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围绕体育教学目标进行,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中,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规定了体育学习领域的目标,而这五个领域上位的基本思想是使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不仅具有生物性,而且还有社会性。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只有各器官系统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 或 登录会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