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入党申请 > 内容

后现代教育理论视阈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18 09:02:17     阅读: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后现代教育理论出发,提出完善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理论;辅导员;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19-02

引言:

'角色,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且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1]它主要包含个体的社会地位、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个体的行为模式三个基本要素。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角色定位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职能,规定了个人的行为和社会责任。近年来,高校辅导员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管理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因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职责不明和定位不准等问题造成的人员更换频繁、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传统的现代教育理论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而后现代教育理论在反思现代教育理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为完善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论路径。因此,从后现代教育理论探讨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问题,建立起一套角色清晰、职责明确和定位精准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对于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加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后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后现代教育理论彻底批判现代教育理论,否定以个体主体性、理性原则、中心主义和一元化为原则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发挥,提倡教育价值的回归,主张去中心化,倡导教育方式的多元化。

1.后现代教育理论对主体的重构。主体性是指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内,'主体性的作用既体现在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体现在人的实践活动中“[2],其本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后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育理论中人的主体性是建立在二元对立基础上,使得人将自己主体化,自然客体化;将自身主体化,他人客体化,产生了人格的异化。因此,后现代教育理论从三个方面对主体进行了重构:

第一,主体的流动性。后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一种有预设前提的推理结果,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实体,任何实体性的存在都是人的概念赋予。'没有已经造成的事物,只有正在创造的事物。没有自我的保持状态,只有正在变化的状态。“[3]人被认为是语言游戏的一部分,在'延异“中产生新的意...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后现代教育理论视阈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后现代教育理论视阈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