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读后感 > 内容

互文性视角下的文本意义的生成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05 18:06:12     阅读:

【摘 要】对于如何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传统观点认为作品是作者思想观点的体现,是对一定社会背景的刻画和反应。然而,随着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兴起,以作者为中心的观点被颠覆了,对文本的理解重心逐渐转移到文本本身以及读者的接受上来。本文从互文性视角出发,认为文本意义的产生依赖于一个源文本、作者与读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互文空间。源文本是作品素材的来源,作者通过用典或引用等方式将其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起催化的作用,将这些信息整理、改编、组合,创作出文本,提供一个意义发生的场所;读者则是意义产生的载体,能动地参与意义的生产过程,意义存在读者的理解中。没有读者的参与,文本是'死“的,唯有读者的参与才能使其'活“起来并实现其功能。文本意义是源文本、作者和读者等多种声音的碰撞所产生的。

【关键词】互文性;互文空间;文本;解构主义

1 文本概念的转变

作品与作者的关系,一直以来,作品被认为是作者表达观点和思想的场所,是对社会现实的模仿和记录,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认为诗歌是诗人个人情感的体现,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指出:'诗歌是诗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①然而,这一观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对文学作品的批评和阐释逐渐从作家身上转移到作品本身,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结构主义思潮以来,重心移到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上。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从阐释学的角度,分析了作者与文本的关系以及如何阐释文本意义,他认为,要确定文本的含义,要参照作者与读者共有的语言领域。自此,文本分析与理解不再单独关注作者与社会背景。二十世纪初以来的新批评提倡'细读“(close reading),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和文体等进行仔细阅读分析,以挖掘文本所产生的意义,确立文本的主体性,贬抑作家在批评中的位置。

结构主义奠基人费迪南>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以语言为基础,把语言当成一个封闭的静止的符号系统,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构成。在其影响下的结构主义观点认为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进一步削弱了作者的地位,把文本的意义归于一个强大的互文系统。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 Bakhtine,1895”1975)的对话理论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他认为一个人的'言谈“总是在和潜在的...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互文性视角下的文本意义的生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互文性视角下的文本意义的生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