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自查报告 > 内容

王大珩:用“光”改变了中国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01-07 04:07:39     阅读:


  编者按:2011年7月21日13时2分,'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院士因病在京逝世。作为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奉献了一生,在中国科技史上,为他记上浓重的一笔。王大珩先生曾于1997年出任本刊院士顾问,本刊特编发此文,以表示对王大珩院士的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2011年7月21日13时2分,王大珩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6岁。
  在他名字前面,有一长串头衔:'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而在很多人眼里,王大珩先生是'中国光学之父“,但王先生却说:'所有经历的事件和变迁,都是在国际形势的大环境中,在经济建设需求的促进和推动下形成的,并不是我个人的功劳。“
  从1948年回国算起,王大珩为中国的科技事业整整奉献了63年。'殚精竭虑、无悔付出“,是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与王大珩长期共事的研究员宣明对他的评价。
  
  '科技工作者要做建设大军里真正的排头兵“
  1936年,他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并在两年后考取留英公费生,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
  1948年,王大珩满怀强烈的报国之志回到祖国,担任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而在当时,偌大的中国,仅有一些制造简单望远镜和低倍显微镜的破旧工厂,远远不能适应需求。
  1951年,王大珩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次年,仪器馆在长春建成,后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王大珩被任命为代理馆长、所长。此时国家急需大量科学仪器,但当时国内想制造光学精密科学仪器,却拿不出制造它的材料””光学玻璃。
  王大珩带领大家从零做起。1953年12月,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熔制成功,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也为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光阴流逝,岁月峥嵘七十。多少事,有志愿参驰,为祖国振兴。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搞这般专业很称心!“1985年,王大珩70岁生日时,回忆往事,填了这首词,作为对自己的写照。
  在各个领域的成绩斐然
  1941年,王大珩考入谢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研究生。1942年,王大珩得知英国昌司玻璃公司要招聘一位物理师,从事新型光学玻璃的开发研制。他认为这一工作对国家是重要的,便毅然放弃获取学位的机会去公司工作,直至1948年回国。
  1951年,王大珩接受中国科学院延聘筹建科学仪器研制机构...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王大珩:用“光”改变了中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王大珩:用“光”改变了中国.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