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 内容

科学新闻为何带来“伪科学”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02-07 04:10:17     阅读:


  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毒牛奶、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塑化剂等'新词“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是一次次'食品恐慌“。但这些报道却未必是真实正确的,例如关于'毒牛奶“的报道中,'克“与'毫克“的差谬几乎使所有市场在售牛奶全部染'毒“,'使用牛肉膏将猪肉变牛肉“则纯属记者'创造“出的事件。这些报道虽然仅属'捕风捉影“,但却产生了强大的传播效果,受众闻'毒“却步,相关行业生产甚至受到影响,'还有什么可以吃“成为日常生活的最大疑问。
  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属于'科学新闻“一类,'科学新闻“的主要作用,在于报道科学发现,传播科学新知,令人不断加深对环境的科学认知,并纠正错误认识。从这方面来看,这些报道的'新发现“,实际上却传播了错误信息构成的'伪科学“,因而带来了不应出现或者原可避免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科学新闻“之所以带来'伪科学“,是由报道中的若干错位造成的。
  立足于'猎奇“而非'科普“
  稍加观察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类'科学新闻“虽然越来越多,但其报道焦点却并不在于科学知识本身,而在于这些'新闻“背后的争议、利益以及耸人听闻的刺激性,广为人知的'地沟油“、'假鸡蛋“等新闻皆属此类。
  2010年初,一篇内容为'教授称我国每年300万吨地沟油返回餐桌“的报道引来众多媒体的报道,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这一新闻中充满了吸引眼球的刺激性信息:来源于'泔水“、'地沟“,制成'食用油“,总量为'200万~300万吨“,食用几率为'10顿饭碰上1顿“,毒性是'砒霜的100倍“,获利'每月万元,相当于高级白领“。这些密集信息的出现当然如巨石投水,一时间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事实上,在这些信息的刺激下,人们所产生的愤怒情绪远远超出了对新闻中所述事实真相的探究,换言之,这一新闻所产生的舆论刺激作用超过了它的科学普及作用。'地沟油“是生活垃圾的一种,它不能流向餐桌,应有正确的处理或重复使用方式,这都是科学范畴的内容,而在媒体大量、密集的报道中,'地沟油“的加工过程、确切成分、主要用途、危害程度等并没有被充分说明,焦点始终集中在'地沟“与'餐桌“这对意义反差巨大的词汇上。在新闻影响持续不下的情形中,只有来自网络的少数声音开始关注'地沟油“的相关科学知识,如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科学松鼠会“在其博客上发表'‘地沟油’应该去哪里“的博文[1],指出这种'废弃的油脂“如...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科学新闻为何带来“伪科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科学新闻为何带来“伪科学”.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