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军训心得体会 > 内容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女性称呼语的使用探究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21 21:10:03     阅读:

【摘要】称呼语是社会交往中表达人际关系的重要信号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称呼语尤其是女性使用的称呼语种类增多,体现了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本文主要基于认知理论框架下对女性称呼语以'亲“、'亲爱的“为例进行探讨,理解女性使用不同称呼时的心理状态,以期能够促进社会交流。

【关键词】称呼语;女性称呼语;认知

一、引言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称呼语,就等于没有打开交际大门的钥匙。它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着交际双方的情感态度以及地位特征。杜希宙(1999)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影响称呼语选用的主客观因素。王松岩(2003)指出言语中发话人对称呼视点的选择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发话人主观倾向和客观维度张力互动的结果。吴燕兵,徐勇刚(201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了称呼语亲切体的使用。这些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加深了人们对称呼语的使用和理解,但是他们都是在一个社会语言环境下做出的统计分析,没有从同性思维的角度对称呼语做出探究。本文将致力于从女性之间称呼语的语体选择,基于认知理论下女性称呼语的选择以及女性称呼语的使用分析三方面进行探究。

二、女性称呼语的语体选择

乌云娜(2001)曾探究了中国女性思维强于情感弱于理智的思维方式。女性可以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化作解决困难的方式,对周围的事物起到强烈的感染作用。另外,Martin Joos(1964)把语体分为五种:礼仪语体,正式语体,商议语体,随便语体,亲切语体。正是中国女性的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女性称呼语大多采用亲切语体。于是,就出现了'亲爱的“、'姐姐“、'妹妹“等称呼表达。这类表达大多用于较为亲密的关系之间,为了体现交际双方亲切的人际关系,为谈话双方在心理卸下防线。能对接下来的谈话内容起到最大的接受程度。

美国语言学家Lakeoff(1987)在《女人,火和危险事物》一书中强调,语言不是在客观世界中由相应的客体产生的,而是由人类的认知造成的。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对称呼语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女性思维逐渐开始转变。在社会大环境中,人类交往变得频繁。为了便于交际,女性开始在内心设下一个基石:周围的人事都是属于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于是女性打开了横在彼此之间的一道防线,将身边不是那么亲密的人也称作'亲爱的“、'亲“、'亲们“。

三、基于认知理论下女性称呼语的选择

社会对人类存在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总是在不...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女性称呼语的使用探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女性称呼语的使用探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