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内容

近十年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12-05 18:00:19     阅读:

摘要:近十年,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改革依托学分调整,对高校的课程、专业与教学形式以及学位、学制乃至招生制度进行了变革。通过学分互认、学分转移和师生交换形式,进行校内外资源整合,打通了学科、专业和院校壁垒,沟通了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这些改革将会对我国高校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学分制;课程改革;学分交流;资源整合

作者简介:薄建国(1968-),男,甘肃武山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杜萍(1965-),女,河北涞源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河北 保定 071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大学第六批教改研究项目重点资助课题'河北大学学分制度改革的基本问题研究“(项目编号:JX06-17)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06-03

学分(Credit)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规定和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学习进程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量化的分值方式来记录学生在相应课程领域的成长经历以及所达到的发展程度。1学分大概等同于一个学生在课堂或实验室从事1小时学术工作并且连续一个学期的量。

学分制始于1810年德国柏林大学的选课制度,而作为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出现于1872年美国哈佛大学。[1]学分制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也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18世纪末,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兴学科不断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统一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分制能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计划和课程类别,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经济条件选择课程和专业,有利于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调整学习进度,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进行文理渗透,实现人才类型多样化。它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教育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国高校学分制开始于1918年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此后二三十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实行学分制。[2]新中国成立之后,1952年院系调整,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学年制代替了学分制,直到1978年,学分制又再次崭露头角,至20世纪90年代,全国范围内推广学分制已出现了四次'高潮“,逐步形成学分收费制、自由选课学分制、...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近十年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近十年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