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述职报告模版 > 内容

论《致橡树》的教育意义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12-05 03:06:15     阅读:

摘要: '舒婷时代“已经远去,但她的诗歌作为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仍具有跨时代的生存魅力。作者选取中学、大学课堂的不同教学方式来重新探究诗篇《致橡树》的教育意义,体悟诗篇跨时代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诗作《致橡树》教育意义 情感启迪 现实意义

舒婷诗作《橡树》写于1977年3月27日,首次发表是在北岛创刊的油印刊物《今天》第一期(创刊号)上,诗题改为《致橡树》。接着,诗篇又张贴在北京西单民主墙上,受到了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喜爱。此诗公开发表是在《诗刊》(1979年4月号总第119期)杂志上。从此,这首《致橡树》开当代爱情诗先河,蜚声诗坛。昔日经典今日重温,这首诗已走进了文学讲堂,成为新一代人学习现代汉语诗歌的典范之作。

一、《致橡树》对中学生的情感启迪

诗篇《致橡树》历来受到各个版本语文教材的青睐。多数教师认为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录舒婷的《致橡树》很有教育意义。就此,我拜访了几位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他们结合教学实践畅谈了自己的教学收获。

张润明(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致橡树》这是首很精美的爱情诗。必须有精美的教学设计与之相配。我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境“:设境、解境、拓境。设境(运用多媒体),柔美的音乐与朗读结合,多媒体中的画面充满了诗意,整个氛围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诗境,师生共同进入了审美状态。解境,让学生自己去诗篇中找意象,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运用这些意象的用意,从而体悟诗篇意象群表达何种爱情观。拓境,是前两个教学环节的延伸,是教学的重点,更是德育的渗透。我采用比较法的教学方式,将《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比较赏析,启发学生思考:裴多菲式'我愿意“的爱情表白,营造出了人人向往的浪漫无比的爱情氛围。然而,这种'愿意“是建立在自己痛苦之上的,自身却以此为乐,并视为人生中最大的幸福;诗人舒婷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平等的灵魂如何去面对生活的现实内容,在'我“与'你“的空间里叙写着彼此互敬互爱的情感故事。新时代的青年是愿意以'我“的'苍白“换来爱人'鲜艳“与'辉煌“的生命力,还是愿意做橡树旁挺拔直立的木棉呢?学生在比较中感悟,自觉地做出了选择。

任雪娟(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任学院'3+2“学制高中语文课程教师):《致橡树》这一'爱情“文本的出现,使教师为学生阐释时代发展中多元化的爱情成为教学的关注点,这就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论《致橡树》的教育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论《致橡树》的教育意义.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